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yí rán zì ruò夷然自若 | 指神态镇定,与平常一样。 | 《魏书 卢义僖传》:“内外惶怖,义僖夷然自若。” |
hún rán yī tǐ浑然一体 | 浑然:完整不可分。融合成为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 | 《二程遗书》第二卷上:“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 |
xí guàn ruò zì rán习惯若自然 | 惯:同“贯”;若:像。习惯了就像很自然的事。 |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 |
pàn rán bù tóng判然不同 | 判:显然的区别。区分的清清楚楚,完全不一样。 | 《朱子语类》卷二十:“若不先见得此仁,则心术上言仁,与事物上言仁,判然不同了。” |
huō rán kāi wù豁然开悟 | 同“豁然大悟”。 | 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慧远法师》:“初闻安师讲《般若经》,豁然开悟,叹曰:‘九流异议,皆糠秕耳。’” |
shuǎng rán zì shī爽然自失 | 见“爽然若失”。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翠》:“公爽然自失,而悔无及矣。” |
máo gǔ sǒng rán毛骨悚然 | 毛:头发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样子。毛发竖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惧惊骇。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
kè rán ér qù溘然而去 | 溘然:突然。指人忽然死去。 | 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92首:“则一旦溘然而去,将一生心血,付之茫茫,岂不大可惜也。” |
yǐ fáng wèi rán以防未然 | 未然:没有成为事实。采用某种措施来防止某种事情的发生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姜维传》:“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 |
xìng wèi suǒ rán兴味索然 | 一点兴趣也没有。索然:毫无兴趣的样子。 | 清 王韬《瀛壖杂志》:“卓午来游者,络绎不绝。溽暑蒸郁,看花之兴味索然矣。” |
shān rán lèi xià潸然泪下 | 潸然:流泪的样子。形容泪流不止。 | 宋 马廷鸾《题汪水云诗》:“余展读甲子初作,微有汗出,读至丙子诸作,潸然泪下。” |
xū méi hào rán须眉皓然 | 胡须眉毛都白了。形容年老。 | 战国·宋·庄周《庄子·渔父》:“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 |
hún rán tiān chéng浑然天成 | 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 | 唐 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阁下负超卓之奇才,蓄雄刚之俊德,浑然天成,无有畔岸。” |
fèi rán ér fǎn废然而反 | 废然:沮丧失望的样子。反:返回。怀着失望的心情而归来。形容因消极失望而中途退缩。亦作“废然思返”、“废然而返”。 | 战国·宋·庄周《庄子·德充符》:“我拂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 |
fān rán gǎi tú幡然改途 | 幡:通“翻”;幡然:很快而彻底;途:途径。指迅速地完全改变原来的道路。 | 《孟子·万章上》:“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途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 |
yàn rán zì ruò晏然自若 | 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自若:不变常态。形容在紧张状态下沉静如常。 | 《三国志 吴志 孙坚传》:“南阳太守张咨,闻军至,晏然自若。” |
gōng dào zì rán chéng功到自然成 | 下了足够功夫,事情自然就会取得成效。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3回:“这师父原来只是思乡难息!若要那三三行满,有何难哉!常言道:‘功到自然成’哩!” |
yí rán zì lè怡然自乐 | 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 晋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chǔ zhī yí rán处之怡然 | 处:处理;之:代词;怡然:安适愉快。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或对待事情很安适愉快。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至日,乃往荆州门下书佐家,处之怡然。” |
shēng yì àng rán生意盎然 | 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 |
chǔ zhī tài rán处之泰然 | 处:处理;对待;之:代词。泰: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样子。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也指对事情无动于衷。也作“泰然处之”。 | 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宋 朱熹注:“颜子之贫如此,而处之泰然,不以害其乐。” |
yòu rán guàn shǒu褎然冠首 | 褎然:出众的样子。出众,超出同辈而居首席。 | 清·曾国藩《圣哲画像记》:“我朝学者,以顾亭林为宗,《国史儒林传》褎然冠首。” |
tián rán zì dé恬然自得 | 恬然:安静舒适的样子;自得:自觉得意。形容心情安静、舒适 | 唐·骆宾王《与博昌父老书》:“野老清淡,恬然自得。” |
fān rán huǐ guò翻然悔过 | 翻然:回飞的样子,形容转变很快;悔:悔恨。形容很快认识到过错而悔改。 | 唐·陆贽《贞元改元在赦制》:“李怀光若能翻然悔过,束身赴朝,念其尝有大勋,必当终始全护。” |
tài rán chǔ zhī泰然处之 | 形容遇事镇定自如。也指对事不放在心上;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 《续资治通鉴 元顺帝至正十七年》:“而陛下乃泰然处之,若承平无事,此事安逸所以为根本之祸者也。” |
xuàn rán liú tì泫然流涕 | 泫然:伤心流泪的样子;涕:泪水。伤心地流泪。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酆都御史》:“念母老子幼,泫然流涕。” |
chuàng rán lèi xià怆然泪下 | 怆然:伤感的样子。伤感地流泪不止。形容非常悲痛。 | 《中国现在记》楔子:“你我今生之时,处今之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立苍茫,怆然泪下。” |
sù rán qǐ jìng肃然起敬 | 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尊敬的心情。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规箴》:“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暢,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
chǎn rán yī xiào冁然一笑 | 冁然:笑的样子。高兴地笑起来。 | 清·汪琬《<渔樵耕牧图>序》:“然后徐展此图,以校其人物风景相似与否,夫也将为之冁然一笑也。” |
hān rán rù mèng酣然入梦 | 很舒适地进入梦乡。酣然:畅快的样子;引申为舒适。 | |
tài rán zì dé泰然自得 | 指身体感到不寻常的舒适的满足。 | |
xiǎng dāng rán想当然 | 凭主观推断,认为事情大概是或应该是这样。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孔融传》:“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
kuì rán cháng tàn喟然长叹 | 喟然:叹气的样子。因感慨而深深地叹气。 | 《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
suǒ rán guǎ wèi索然寡味 | 寡:少,缺少。毫无意味或毫无兴致的样子。 | 刘师培《论近世文学之变迁》:“然以空疏者为之,则枯木朽荄,索然寡味,仅得其转折波澜。” |
huì rán zhī gù惠然之顾 | 用作欢迎客人来临的客气话。同“惠然肯来”。 | 晋 袁宏《后汉纪 灵帝纪下》:“弥秋历冬,经迈二载,深拒以疾,无惠然之顾。” |
chāo rán mài lún超然迈伦 | 见“超迈绝伦”。 | 宋·许顗《彦周诗话》:“东坡《海南诗》、荆公《钟山诗》,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 |
piāo rán yù xiān飘然欲仙 | 飘飘然将要飞升成仙。比喻人的神态、动作轻盈飘忽如同神仙,也形容人的感受轻松爽快、沾沾自喜。 | 宋·邓牧《伯牙琴·续补·自陶山游云门》:“奇诡万状,使人飘然欲仙,不知在人间世。” |
chāo rán dú chǔ超然独处 | 谓超出世事离群独居。《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宋玉曰:‘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亦作“超然独立”。《淮南子·修务训》:“君子……超然独立,卓然离世。” | 《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宋玉曰:‘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
yǎ rán ér xiào哑然而笑 | 哑然:笑声。发出哑然的大笑声。 | 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乃哑然而笑。” |
chuàng rán tì xià怆然涕下 | 怆然:伤感的样子。伤感地涕泪流洒。 | 唐 陈子昂《登幽州古台》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chǔ zhī yàn rán处之晏然 | 晏然:平静的样子。指遇到困难或紧急情况沉着镇定的样子。 | 宋·秦观《圆通禅师行状》:“事虽交至错出,处之晏然。” |
dà yì lǐn rán大义凛然 | 临难不苟的节操令人敬畏;不可侵犯。形容为了正义而坚强不屈。大义:正义、正气;凛然:严肃使人敬畏的样子。 | 清 顾炎武《日知录 孙氏西斋录》:“至于起王氏已废之魂,上配天皇;条高后擅政之年,下系中宗,大义凛然。” |
huǒ rán quán dá火然泉达 | 比喻形势发展迅猛。 |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
tīng qí zì rán听其自然 | 听任它自然发展;不去过问。形容放任自流。也指尊重客观规律。听:听凭。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8回:“王玉辉也不懊悔,听其自然,每日在牛公庵看书。” |
fáng huò yú wèi rán防祸于未然 | 防止祸患于萌发之前。 | 《汉书 外戚传下 孝成赵皇后》:“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 |
kuì rán tài xī喟然太息 | 喟然:叹气的样子;太息:大声叹气。形容因深有感慨而叹息。 |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 |
yí rán zì dé怡然自得 | 怡然:安闲、愉快的样子。形容愉快而又自得其乐的神情。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黄帝》:“黄帝既寤,怡然自得。” |
huàn rán rú xīn焕然如新 | 见“焕然一新”。 |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其有晋宋名迹,焕然如新,已历数百年,纸素彩色未甚败。” |
kuì rán tàn xī喟然叹息 | 喟然:叹气的样子。形容因深有感慨而叹息。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崔琰传》:“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
fěi rán xiàng fēng斐然向风 | 见“斐然乡风”。 | 汉·贾谊《过秦论下》:“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者何也?” |
wǎng rán ruò shī惘然若失 | 心里总不大自在;好像失掉什么东西似的。惘然:失意的样子;若:好像。 | 宋 洪迈《夷坚志》:“次日,彷徨于案间,惘然如失。” |
dá rán shī sè怛然失色 | 恐惧使得人变了神色。 | 宋 苏洵《送石昌舍人北使行》:“闻千马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
yīn wèn yǎo rán音问杳然 | 音问:音信。书信收不到,消息也没有。 |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四卷:“是时真宗在魏府,与众臣悬望救兵消息,音问杳然。” |
xìng qù àng rán兴趣盎然 | 形容兴趣浓厚。 | 茅盾《马达的故事》:“谁要是看了这样专心致志而又兴趣盎然,还会贸然冲上去问一句。” |
guī jiǎo àn rán圭角岸然 | 形容风操严峻。 | |
náng tuó xiāo rán囊橐萧然 | 囊橐:口袋。形容缺乏财物,没有什么积蓄。 | 《重修扬州府志》第48卷:“以疾归,囊橐萧然,图书数卷而已。” |
xìng zhì suǒ rán兴致索然 | 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 清·王韬《瀛壖杂志》:“卓午来游者,络绎不绝。溽暑蒸郁,看花之兴味索然矣。” |
wēi rán yì lì巍然屹立 | 巍然:极高的样子;屹立:山势直立高耸。比喻象高山一样直立地上,不可动摇。 | 梁启超《新民说》第三节:“吾国夙巍然屹立于大东,环列皆小蛮夷,与他方大国,未一交通。” |
qióng rán zú yīn跫然足音 | 跫:脚步声。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地方,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后常比喻难得的来客。 | 《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径,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
zhèng qì lǐn rán正气凛然 | 正气:刚正之气。凛然:可敬畏的样子。形容正气威严不可侵犯。 |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十章:“许云峰把椅子一推,正气凛然地站在大厅当中,昂头命令道:‘送我回监狱!’” |
kuì rán ér tàn喟然而叹 | 喟然:叹气的样子。形容因深有感慨而叹息。 |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上,喟然而叹。” |
kè rán cháng wǎng溘然长往 | 溘:忽然。指人突然死亡,常作悼念死者用词。 | 《楚辞·离骚》:“宁溘死以流亡兮。 |
huǎng rán dà wù恍然大悟 | 恍然:猛然醒悟的样子;悟:理解、明白。指忽然一下子明白;觉悟过来。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五卷:“简蒙指教,豁然大悟。” |
àn rán wú sè黯然无色 | 黯然:发黑的样子。指事物失去原有光彩,变得暗淡无光。 | 清 郑燮《题画竹》:“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 |
chāo rán wù wài超然物外 | 超然:脱离;不介入;物:客观世界。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意指对现实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也比喻置身事外。 | 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渊明正以脱略世故,超然物外为适,顾区区在位者,何足概其心哉?” |
jiǒng rán bù qún迥然不群 | 迥然: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不同于流俗。形容超群出众,身手不凡。 | 明·朱之瑜《朱舜水集·九·与小宅生顺书三十六首(其一)》:“佳作路头醇正,气势冲沛,辞意雅驯,与往日所见贵国之文迥然不群。” |
zì rán ér rán自然而然 | 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经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自然:事物本身固有的样子。 | 《牟子理惑篇》:“夫吉凶之与善恶,犹善恶之乘形声,自然而然,不得相免也。” |
chāo rán zì dé超然自得 | 超脱世事,自觉快乐和满足。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东土祖师》:“光自幼志气不群,博涉诗书,尤精玄理,而不事家产,好游山水,后览佛书,超然自得。” |
wēi rán bù dòng巍然不动 | 巍然:高大的样子。形容高大坚固,不可动摇。 | 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 |
yī jiàn le rán一见了然 | 犹一目了然。 | 元·陈栎《勤有堂随录》:“程泰之《禹贡图》,不惬人意,不能使人一见了然。” |
máng rán fèi jiě茫然费解 | 茫然:渺茫,模糊不清。认识不清,不能理解。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82回:“只图讲究古音,总是转弯磨禄,令人茫然费解。” |
pēng rán xīn dòng怦然心动 | 怦然:形容心跳。指由于受到某种事物的吸引;思想情感发生了变化。 | 战国 楚 宋玉《九辩》:“私自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 |
wǎn rán rú shēng宛然如生 | 宛然:仿佛。指人死后仿佛和活着一样。 | |
fān rán gǎi huǐ翻然改悔 | 翻然:回飞的样子,形容转变很快;悔:悔恨。形容很快认识到过错而悔改。 | 宋·黄榦《答梁宁翁书》:“一旦翻然改悔,而欲为善,顾亦何所不可。” |
máo fā sǒng rán毛发悚然 | 亦作“毛发耸然”。毛发竖起。极言惊骇、恐惧。 |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戴监生》:“戴监生偷听到两个鬼的一番议论,议论中居然提到他。戴骤聆至此,毛发悚然。” |
duàn rán cuò shī断然措施 | 断然:果断坚决。坚决果断的解决方法。 | 罗广斌《红岩》第17章:“必要时,将采取断然措施,严厉处置害群之马!” |
shén cǎi huàn rán神采焕然 | 神采:显露在外的精神。脸上神态十分有光采。 | 清·钱泳《履园丛话·收藏·五代》:“董北苑《潇湘图》,思翁旧物也,藏毕秋帆尚书家。卷长丈许,神采焕然,具有远山苍翠,江水潆洄景象。” |
dào mào yǎn rán道貌俨然 | 见“道貌岸然”。 | 巴金《家》九:“爷爷从前原也是荒唐的人,他到后来才变为道貌俨然的。” |
hào qì lǐn rán浩气凛然 | 浩气:即正气,刚直正大的精神;凛然:严肃,令人敬畏的样子。浩然之气令人敬畏。 | 《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
huán dǔ xiāo rán环堵萧然 | 环堵:玶着四堵墙;萧然:萧条的样子。形容室中空无所有,极为贫困。 | 《晋书 陶潜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
jiá rán ér zhǐ戛然而止 | 戛然:像声词。声音突然停止。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95回:“满场生旦净末,同声一个曲牌,也听不来南腔北调,只觉得如出一口。唱了几套,戛然而止。” |
hǎi nèi dàn rán海内澹然 | 海内:四海之内;澹然:安静的样子。形容国家安定,生活正常。 | 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海内澹然,永亡边城之灾,金革之患。” |
bù yǐ wéi rán不以为然 | 然:对;不错。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有轻视的意思。 | 宋 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 |
jì rán bù dòng寂然不动 | 寂:寂静。寂静无声,一点动静都没有。 | 《周易·系辞下》:“《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
fú rán bù yuè艴然不悦 | 非常生气。艴然,也作怫然,生气时表现一付脸色难看的样子。 | 典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
fān rán huǐ wù幡然悔悟 | 思想转变很快,彻底悔悟 |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八回:“话说谭绍洸听得冯云山这番议论,已幡然悔悟。” |
shén cǎi yì rán神采奕然 | 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 明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玩具 晋唐小楷真迹》:“韩宗伯所藏曹娥碑,为右军真迹。绢素稍暗,字亦惨淡。细视良久,则笔意透出绢外,神采奕然。” |
hè rán ér nù赫然而怒 | 形容大怒。火冒三丈的样子。 | |
bù qī ér rán不期而然 | 期:料想;然:如此。没有想到会这样而竟然这样。表示出乎意料之外。 | 宋 王楙《野客丛书》:“盖其平日读外祖太史公记,故发于词旨,不期而然。” |
yī mù liǎo rán一目了然 | 目:看。了然:明明白白的样子。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7卷:“见得道理透后,从高视下,一目了然。” |
yān rán hán xiào嫣然含笑 | 嫣然:美好的样子。形容女子笑得很美。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花姑子》:“斟酌移时,女频来行酒,嫣然含笑,殊不羞涩。” |
sǐ huī fù rán死灰复然 | 比喻失势者重新得势或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 | 西汉·司马迁《史记·韩长孺列传》:“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 |
dà miù bù rán大谬不然 | 指非常错误;实际完全不是这样。 |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 |
bó rán fèn lì勃然奋励 | 勃然:奋发的样子;奋:奋发;励:激励。奋发起来,激励自己。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勃然奋励,不可恐慑也。” |
chāo rán xiàng wài超然象外 | 以:用法等同“于”。超脱于物象以外。指诗文的意境雄浑、超脱。也比喻置身世外,脱离现实的空想。 | 唐·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
xìng wèi xiāo rán兴味萧然 | 兴味:兴趣;萧然:萧索冷落的样子。没有一点兴趣。 | 宋·王禹偁《清明》诗:“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
kǎi rán yīng yǔn慨然应允 | 慨然:慷慨、爽快。形容豪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 明 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二十七回:“令婆召孟良入与言其事,孟良慨然领诺。” |
fěi rán kě guān斐然可观 | 斐然:有文采的样子。形容才干或声名显著。 | 朱自清《经典常谈·尚书第三》:“这方面努力的不少,成绩也斐然可观。” |
liǎo rán yú xiōng了然于胸 | 了然:了解、明白。心里非常明白。 | 《晋书 袁齐传》:“夫经略大事……智者了然于胸。” |
máo fā sǒng rán毛发耸然 | 见“毛发悚然”。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朵思见之,毛发耸然,回顾孟获曰:‘此乃神兵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