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海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海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hǎi dǐ lāo yuè海底捞月也作“水中捞月”、“海中捞月”。捞:捞取。从海中捞月亮。形容做事白费力气;根本达不到目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7卷:“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无踪,海中捞月,眼见得一个夫人送在别处去了。”
bǎi chuān guī hǎi百川归海百川:泛指大小江河。所有江河最终都流入大海。比喻众望所归或大势所趋。也比喻许多事物由分散而汇集到一处。西汉 刘安《淮南子 氾论训》:“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dào shān xué hǎi道山学海道、学:学问。学识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学识渊博。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林游学》:“道山学海功非浅,孔思周情文可传。”
tiān yá hǎi jiǎo天涯海角天的边缘;海的尽头。形容非常偏僻遥远的地方。也指彼此相隔极远。涯:边。唐 吕岩《绝句》:“天涯海角人求我,行到天涯不见人。”
hǎi nèi cún zhī jǐ,tiān yá ruò bǐ lín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都会有知心朋友;尽管远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亲近。海内;四海之内;古时候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把国内称为海内;现泛指世界。天涯:天边;比邻:紧靠的边邻。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wén shān huì hǎi文山会海形容文件会议多得泛滥成灾。《人民日报》1988年11月26日:“机关干部解脱了文山会海之后,获得更多时间和精力,该是一件幸事。”
máng máng kǔ hǎi茫茫苦海佛教语,辽阔深远的样子。比喻苦难无穷无尽。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马介甫》:“袛缘儿女情深,遂使英雄短气。”清 但明伦评:“儿女情深,英雄气短,茫茫苦海,同此病源。”
sì hǎi bō jìng四海波静比喻天下太平。
wǔ zhōu sì hǎi五洲四海泛指世界各地。司马达《魔鬼的笛音》:“五洲四海的人们,都在以不同的眼光和兴趣,注视着中国未来的发展。”
jiǔ zhōu sì hǎi九洲四海九洲:指中国;四海:古人认为,中国九州之久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此指中国以外的地方。指中国及四周以外的地方。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洲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yún chuí hǎi lì云垂海立垂:低下。云低垂,海水陡立。比喻帝王的威德或文辞雄浑壮丽。唐·杜甫《朝献太清宫赋》:“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凤凰威迟而不去,鲸鱼屈矫以相吸。”
bā xiān guò hǎi,gè xiǎn qí néng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八仙:传说的仙人,即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铁拐李、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比喻做事各有各自的办法。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81回:“正是八仙过海,独自显神通。”
hé mén hǎi kǒu河门海口比喻说大话。元·无名氏《午时牌》第二折:“你忒河门海口,不要我拣好的,我不道的拣好的去哩。”
dāo shān huǒ hǎi刀山火海比喻极其艰险的地方。也作“火海刀山”。汉 高安世译《佛说鬼问目连经》:“我一生已来,或登刀山剑树地狱,或堕火坑……”
hǎi shì shèn lóu海市蜃楼蜃:蛤蜊。古代传说蜃能吐气成楼台的形状。实际上是大气由于光线折射把远外的楼台等城市景物显现在空中或地面上。这种幻景多出现在夏天的海边或沙漠地带。现比喻虚无缥缈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天官书》:“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
cāng hǎi yī sù沧海一粟沧海:大海;粟:谷子。大海中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也作“大海一粟”。宋 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cāng hǎi héng liú沧海横流沧海:大海;横流:水溢出河道四处奔流。海水泛滥;四处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也作“横流沧海”。《晋书 王尼传》:“沧海横流,处处不安也。”
mán tiān guò hǎi瞒天过海瞒住上天;偷渡大海。形容采取谎言和伪装蒙蔽别人以达到目的的欺骗行为。明 阮大铖《燕子笺 购幸》:“我做提控最有名,瞒天过海无人问,今年大比期又临。”
bǎi chuān fù hǎi百川赴海百:表示多。川:江河。所有江河都流归大海。比喻众望所归或大势所趋。也比喻许多事物由分散而汇集到一处。《朱子语类·卷二·理气下》:“百川赴海而海不溢。”
hé mù hǎi kǒu河目海口河目: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长;海口:像大海一样的嘴,又大又深。比喻相貌非凡。《诗经 大雅 生民》:“后稷呱矣。”唐 孔颖达疏:“若孔子之河目海口,文王之四乳龙颜之类。”
hǎi kuò cóng yú yuè,tiān kōng rèn niǎo fēi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阔:宽广。大海辽阔随鱼跳跃,天空空旷任鸟飞翔。形容无牵无挂,自由自在。比喻可充分施展抱负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引《古今诗话》:“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hǎi zhōng lāo yuè海中捞月喻劳而无功,白费气力。《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临安府也没奈何,只得行个文书访拿,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无影无踪,海中捞月,眼见得一个夫人送在别处去了。”
shè hǎi dēng shān涉海登山渡过大海,攀登高山。形容旅程的艰苦,也形容行程连绵不断。亦作“涉水登山”。唐·张说《贺示历书表》:“奉宣圣旨,内出新撰历书二十五卷,以示臣等,窃窥深奥,仰观英华,涉海登山,罔知攸际。”
hǎi dǐ lāo zhēn海底捞针在大海里捞一根针。形容很难找到。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一面点起民壮,分头追捕,多应是海底捞针,那寻一个。”
hǎi kū shí làn海枯石烂枯:枯干;烂:朽烂。海水干涸;石头朽烂。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或不可能实现。多用作誓言;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也作“石烂海枯”。金 元好问《西楼曲》:“海枯石烂两鸳鸯,只合双飞便双死。”
jià hǎi jīn liáng架海金梁梁:桥梁。架在海上的金桥。比喻能够身肩重任的栋梁之才。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30回:“一个是擎天玉柱,一个是架海金梁。”
cāng hǎi sāng tián沧海桑田沧海:大海;桑田:种桑树的地;泛指农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也作“桑田沧海”;又简称“沧桑”。晋 葛洪《神仙传 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hǎi shuǐ sāng tián海水桑田犹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很大。唐·韦应物《汉武帝杂歌》之一:“海水桑田几翻覆,中间此桃四五熟。”
jiǔ zhōu sì hǎi九州四海犹言天下。泛指全中国。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州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rén bù kě mào xiàng,hǎi shuǐ bù kě dǒu liáng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相:估量,评价。指不能以貌取人就像海水不能用斗来量一样。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别是一番面目,想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dǎo hǎi yí shān倒海移山倒:颠倒,翻转。翻转大海,移动山岳。指气势或力量洪大。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82回:“飞北上……都是倒海移山雄猛客。”
qíng tiān lèi hǎi情天泪海形容一味沉溺于感伤的爱情世界。金松岑《论写情小说于新社会之关系》:“取无数高领窄袖花冠长裙之新人物,相与歌泣,于情天泪海之世界。”
hóu mén rú hǎi侯门如海侯门:旧指显贵人家;海:形容深。侯门象大海那样深邃。比喻旧时相识的人,后因地位悬殊而疏远隔绝。唐 崔郊《赠女婢》诗:“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chūn shēn sì hǎi春深似海春天美丽的景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到处充满了明媚的春光。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0回:“这屋里那块‘四乐堂’的匾,可算挂定了!不然,这‘春深似海’的屋子,也就难免‘愁深似海’。”
wǔ hú sì hǎi五湖四海五湖:我国的五大湖泊(指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泛指四面八方;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唐 吕岩《绝句》:“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zhòng chuān fù hǎi众川赴海众多的河流都奔赴大海。比喻众多的力量汇集在一起。《隋书·音乐志中》:“天覆地载,成以四时。惟皇是则,比大于兹。群星拱极,众川赴海。万宇骏奔,一朝咸在。”
zhòng liú guī hǎi众流归海大小河流同归于海。比喻众多分散的事物汇集于一处。唐 杜甫《长江》诗之二:“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
shān zhēn hǎi xū山珍海胥山珍:山野出产的珍贵食品。山野和海中出产的各种珍异食品。泛指丰盛的菜肴。明·吴承恩《湲堂永日图序》:“山珍海胥,鼎食宫居者,大夫之养也。”
dǎo hǎi fān jiāng倒海翻江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浩大。宋 陆游《夜宿阳山矶将晓大雨北风甚劲遂抵雁翅浦》诗:“五更颠风吹急雨,倒海翻江洗残暑。白浪如山泼入船,家人惊怖篙师屋。”
zòng héng sì hǎi纵横四海纵横:奔驰无阻。在天下任意往来,没有阻挡。比喻无敌于世。《三国志通俗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得志则纵横四海。”
kuà shān yā hǎi跨山压海跨过高山,接近大海。喻势力扩展。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下卷:“党与既成,则连衡同恶,跨山压海。”
huí shān dǎo hǎi回山倒海形容力量和气势极强大,能压倒一切。北齐 魏收《魏书 高闾传》:“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骑数十万南临瓜步,诸郡尽降。”
hú hǎi piāo líng湖海飘零飘零:飘泊。居无定所,四处飘泊。
dōng hǎi lāo zhēn东海捞针从大海底下捞取一根针,形容非常难达到目的。元 柯丹丘《荆钗记 误讣》:“儿,此生休想同衾枕,要相逢除非东海捞针。”
sāng tián cāng hǎi桑田沧海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fān jiāng dǎo hǎi翻江倒海把大江大海都翻转过来;形容水势很大;现在多用来形容声势浩大或力量巨大。也用以形容混乱不堪破坏极甚的情况。唐 李筌《太自阴经》:“东温而层冰澌散,西烈则百卉摧残,鼓怒而走石飞沙,翻江倒海。”
piāo yáng háng hǎi飘洋航海同“飘洋过海”。
yí shān huí hǎi移山回海移动山岳,旋转大海。比喻竭尽全力,克服巨大困难。《南宫词纪 题情 琥珀猫儿坠》:“移山回海,招赘相公宅。多就了除名烟月牌。”
máng máng kǔ hǎi芒芒苦海佛教语,辽阔深远的样子。比喻苦难无穷无尽。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6卷:“嗟见南山尘,积年为丘山。芒芒苦海中,生死成波澜。”
ní niú rù hǎi泥牛入海泥塑的牛进入大海中就会化掉。比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潭州龙山和尚》:“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
cù hǎi fān bō醋海翻波醋:比喻嫉妒。比喻男女间因爱情而引起的纠葛。
wú biān kǔ hǎi无边苦海苦海:比喻极困苦的环境。佛家语,形容深重无比的苦难。明·许三阶《节侠记·订访》:“打破了几座愁城,跳出那无边苦海。”
yì shān ēn hǎi义山恩海恩义像海一样深,像山一样高。元·柯丹丘《荆钗记·忆母》:“欣然便周全助路费,召共居,感此义山恩海深难弃。”
yì hǎi ēn shān义海恩山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喻恩情道义深厚。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将人的义海恩山,都做了远水遥岑。”
kǔ hǎi máng máng苦海茫茫苦海:苦难深重如海;茫茫:辽阔深远的样子。无穷无尽的苦难。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十六:“嗟见南山尘,积年为丘山。芒芒苦海中,生死成波澜。”
kǔ hǎi wú biān苦海无边苦海:原为佛家语。苦难像大海无边无际。形容深重无比的苦难。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59卷:“适见道人题壁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说得极好。”
shēng sǐ kǔ hǎi生死苦海佛教语。指众生轮回六道,生生死死,茫无涯际,有如大海。唐·慧能《坛经·行由品》:“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fù hǎi yí shān覆海移山翻转大海,移动大山。形容力量巨大。《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阿修罗众圣偏殊,覆海移山功力大,上住须弥福德强,平扶日月感神煞。”
hǎi shuǐ bù kě dǒu liáng海水不可斗量斗:量器。指海水的多少不可能以斗所能计量的。常与“人不可貌相”连用;比喻不能凭人的相貌或现状来测量他的品格、才能或未来。《淮南子·泰族训》:“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斗斛也。”
shān zhēn hǎi wèi山珍海味山珍:山里产的珍异食品;海味:海里的美味食品。指山里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现泛指各种美味佳肴。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9回:“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
hǎi nèi cún zhī jǐ,tiān yá ruò bǐ lín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jiāng fān hǎi jiǎo江翻海搅犹江翻海沸。明·吴承恩《二郎搜山图歌》:“江翻海搅走六丁,纷纷水怪无留踪。”
yún bēi hǎi sī云悲海思如云似海的愁思。《梁书·豫章王综传》:“窥明镜,罢容色,云悲海思徒揜抑。”
rén hǎi zhàn shù人海战术以众多人数来进行战斗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不敬师长,共产公妻,人海战术,总之是一群青面獠牙,十恶不赦的人。”
yún chóu hǎi sī云愁海思见“云悲海思”。唐·李白《飞龙引》之一:“骑龙飞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
hǎi shuǐ qún fēi海水群飞比喻国家不安宁。汉·扬雄《太玄经·剧》:“海水群飞,终不可语也。”
chéng fú fú hǎi乘桴浮海桴:小筏子。乘小筏子浮游海外。比喻远行。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hǎi dài qīng shì海岱清士海岱:东海与泰山之间的地方,引申为海内。海内的清廉之士。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人所应有,其不必有;人所应无,己不必无,真海岱清士。”
dōng hǎi jīng bō东海鲸波东海上的汹涌波涛。比喻来自东方的侵略。高珪《岳坟感赋》诗:“东海鲸波谁可靖,只今惜少岳家军。”
bì hǎi qīng tiān碧海青天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唐 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qì tūn hú hǎi气吞湖海犹气吞山河。清·查慎行《送田间先生归桐城兼寄高丹植明府》诗:“气吞湖海豪犹昔,老阅沧桑骨已仙。”
dōng yáng dà hǎi东洋大海东洋:东边的大海。泛指无边无际的大海。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7卷:“弄得神魂颠倒,意乱心迷,将前妻昔日恩义,撇向东洋大海。”
shān zōu hǎi shì山陬海噬形容遥远偏僻的地方。
bā xiān guò hǎi八仙过海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后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明 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则俺这八仙过海神通大,方显这众圣归山道法强,端的万古名扬。”
bá shān chāo hǎi拔山超海拔起高山,超越大海。比喻力量极大。北齐 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持秋霜夏震之威,以拔山超海之力,顾指则风云总至,回眸而山岳削平,虽复旗鼓所临,有征无战。”
dōng hǎi shì bō东海逝波东逝大海的波涛。比喻大势已去,无法挽回。明·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纵有真心为国、束身自好者,恐亦孤掌难鸣也。东海逝波,其奈之何哉!”
hóu mén sì hǎi侯门似海王公贵族的门庭像大海那样深遂。旧时豪门贵族、官府的门禁森严,一般人不能轻易进入。也比喻旧时相识的人,后因地位悬殊而疏远。唐·崔郊《赠去婢》:“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中;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yǐ lǐ cè hǎi以蠡测海以:用;蠡:贝壳;利用贝壳当瓢;测:量。用贝壳来量海水。比喻观察或了解得很狭窄、片面;也比喻知识浅薄。汉 东方朔《答客难》:“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sì hǎi piāo líng四海飘零四海:代指全国各地。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云几番欲来相投,只恐袁绍见怪。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前偶过此处,适遇裴元绍下山来欲夺吾马,云因杀之,借此安身。”
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放之四海而皆准放:放置;之:代词;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原指孝道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人们奉行的准则。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西汉 戴圣《礼记 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kuān hóng hǎi liàng宽洪海量同“宽宏大量”。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一折:“主人家宽洪海量醉何妨,直吃的卷帘邀皓月,再谁想开宴出红妆。”
rú duò yān hǎi如堕烟海好像掉在烟雾弥漫的大海里。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王仲祖、刘真长造殷中军谈,谈竟俱载去。刘谓王曰:‘渊源真可!’王曰:‘卿故堕其云雾中。’”
rén shān rén hǎi人山人海人多得像大山大海一样;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人特别多。《西胡老人繁胜录》:“四山四海,三千三百,衣山衣海,卦山卦海,南山南海,人山人海。”
shān zhēn hǎi cuò山珍海错海错:指各种海味。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泛指丰富的菜肴。唐 韦应物《长安道》诗:“山珍海错弃藩篱,烹犊炮羔如折葵。”
dà hǎi lāo zhēn大海捞针在大海里捞一枚针。比喻范围大;没有线索;事情很难办成。含有白费力气之意。明 王錂《春芜记 定计》:“觅利如大海捞针,搅祸似干柴引火。”
dōng hǎi yáng chén东海扬尘大海变陆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晋 葛洪《神仙传 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
hǎi nà bǎi chuān海纳百川纳:容纳,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míng yáng sì hǎi名扬四海四海:指全国各地。名声传遍全国。形容名声很大。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雄纠纠名扬四海,喜孜孜笑满腮。”
hǎi nèi dǐng fèi海内鼎沸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后汉书 袁术传》:“今海内鼎沸,刘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何如?”
dǎo shān qīng hǎi倒山倾海形容声势很大,力量无比。《后汉书·董卓传》:“及残寇乘之,倒山倾海,昆冈之火,自兹而焚,《版荡》之篇,于焉而极。”
hào rú yān hǎi浩如烟海浩:广大;众多;烟海:茫茫大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形容书籍、资料、文献等非常丰富。宋 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摘幽隐,枝计毫厘。”
shān méng hǎi shì山盟海誓形容盟誓像山、海一样永世不变。多表示对爱情的坚贞。宋 辛弃疾《南乡子 赠妓》词:“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
náng kuò sì hǎi囊括四海囊括:比喻统统包罗在内。指统一全国。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hǎi běi tiān nán海北天南形容万里之遥,相距极远。亦形容地区各异。唐·刘禹锡《送别四十六首·洛中逢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昔年意气结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海北天南零落尽,两人相见洛阳城。”
sū hǎi hán cháo苏海韩潮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清 孔尚任《桃花扇 听稗》:“蚤岁清词,吐出班香宋艳;中年浩气,流出苏海韩潮。”
sāng tián bì hǎi桑田碧海同“桑田沧海”。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céng jīng cāng hǎi曾经沧海曾经:以前经历过;沧海:大海。曾经见过大海。后比喻人见过大世面;眼界很高。唐 元稹《离思》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jiǎo hǎi fān jiāng搅海翻江搅:搅拌;翻:翻腾。江海翻腾。比喻声势或力量很大。元 马致远《荐福碑》第三折:“振乾坤雷鼓鸣,走金蛇电影开,他那里撼岭巴山,搅海翻江,倒树摧崖。”
hǎi kuò tiān gāo海阔天高喻天地广阔,征程遥远。唐·刘氏瑶《杂曲歌辞·暗别离》:“青鸾脉脉西飞去,海阔天高不知处。”
cāng hǎi yī lín沧海一鳞大海中的一片鱼鳞。比喻非常渺小。《冷眼观》第七回:“因要替一个死百姓伸冤,先得罪了一位阔公子,把自己从前十载青灯,半生黄卷,都随着乌鞭黑帽,犹如沧海一鳞,巫山片云,顷刻间风弛电掣,卷入无何有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