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yàn yàn yú guī燕燕于归 | 谓女子出嫁。语本《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 语出《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
yì xíng yú sè义形于色 | 义:正义;伸张正义;形:表现;见之于形;色:脸色。伸张正义的神态流露在脸面上。 | 《公羊传 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
liǎo rán yú xiōng了然于胸 | 了然:了解、明白。心里非常明白。 | 《晋书 袁齐传》:“夫经略大事……智者了然于胸。” |
zhù yú zhú bó著于竹帛 | 着:写作。竹帛:竹简和绢。在竹简和绢上写作。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绩等写入书中。 | 汉 东方朔《答客难》:“今子大夫修先生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 |
pí yú bēn mìng疲于奔命 | 疲:疲乏;劳累;奔命:奉命奔走。原指因奉命到处奔走;精疲力竭。后指忙于奔走应付;非常疲劳。也形容事情繁多;忙得精疲力尽。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袁绍传》:“使敌疲于奔命,人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剋也。” |
fáng mín zhī kǒu,shèn yú fáng chuān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防:阻止;甚:超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wú jì yú shì无济于事 | 济:有益。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比喻不解决问题。 | 清 钱采《说岳全传》:“我岂不知贼兵众盛?就带你们同去,亦无济于事。” |
yú ān sī wēi于安思危 | 于: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 《战国策 楚策四》:“臣闻之《春秋》,于安思危,危则虑安。” |
jiǎ shǒu yú rén假手于人 | 假:借。借助别人的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指凭借别人的力量办事。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庞淯传》裴松之注引皇甫谧《烈女传》:“今虽三弟早死,门户泯绝,而娥亲犹在,岂可假手于人哉!” |
hóng jiàn yú gàn鸿渐于干 | 《易·渐》:“初六,鸿渐于干”,“六二,鸿渐于盘”,“九三,鸿渐于陆”。以次而进,渐至高处。后世因以“鸿渐于干”指始入仕途。 | 《易·渐》:“初六,鸿渐于干”,“六二,鸿渐于磐”,“九三,鸿渐于陆”。 |
bì qí gōng yú yī yì毕其功于一役 | 把应该分成几步做的事一次做完。 |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
bù chǐ yú rén不齿于人 | 指被人看不起。 | 宋 沈括《梦溪笔谈 杂志》:“以为士人不齿,放弃终身。” |
jí yú shì gōng急于事功 | 指做事急于求成。 |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缔克,急于事功……” |
yī zhì yú sī一至于斯 | 同“一至于此”。 | 南朝·梁·任昉《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表》:“家国之事,一至于斯。非臣之尤,谁任其咎!” |
xíng yú cí sè形于辞色 | 色:神色。内心的活动表露在言谈和神色上面。 | 《晋书·庾亮传》:“欲以灭胡平蜀为己任,言论慷慨,形于辞色。” |
ān yú yī yú安于一隅 | 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 宋 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臣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功于社稷也。” |
tuī zhōu yú lù推舟于陆 | 推船在陆地上行,比喻劳而无功。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运》:“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 |
xún yú chú ráo询于刍荛 | 与樵夫商议事情,意谓不耻下问。 | 《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
shòu bǐng yú rén授柄于人 | 犹言授人以柄。 | 清·薛福成《创开中国铁路议》:“庶数年之后,可以自造自修,不至授柄于人。” |
gěng gěng yú huái耿耿于怀 | 耿耿;形容有心事。老是放在心里;不能忘怀。形容有无法排遣的心事。 | 宋 文天祥《贺前人正》:“心绕贺星,遥指于轸中,拳拳公寿,雪立于门外,耿耿于怀。” |
ān yú xiàn zhuàng安于现状 | 安:对生活、工作等感到满足合适;现状:目前的状况。习惯满足于目前的状况;不求进步。 | 王朝闻《论凤姐》第11章:“这样的梦境,与我那不安于现状又不能改变现状的生活实际有关。” |
yì yú yán biǎo溢于言表 | 超出言语以外。指某种思想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 | 明 朱舜水《答安东守约书三十首》:“来书十读,不忍释手,真挚之情,溢于言表。” |
fù yú chūn qiū富于春秋 | 谓年少,年轻。 | 《史记·曹相国世家》:“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 |
zuò yú tú tàn坐于涂炭 | 涂炭:比喻污浊的地方。坐在泥涂、炭灰上。比喻处于不干净的环境,自身也被玷污。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
shì shí shèng yú xióng biàn事实胜于雄辩 | 事情的真实情况比喻雄辩更有说服力。 | 鲁迅《<热风>题记》:“现在拟态的制服早已破碎,显出自身的本相来了,真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
fú shēng yú wēi福生于微 | 微:小数名,长度为0.000001寸或圆度的六十分之一秒。福佑生于细微的小事件中。 | 汉·刘向《说苑·谈丛》:“福生于微,祸生于忽。日夜恐惧,唯恐不卒。” |
yán yú lǜ jǐ严于律已 | 律:约束。严格要求自己。 | 宋 陈亮《谢曾察院启》:“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夫治道。” |
dú yì yú rén独异于人 | 独:独自,单独;异:不同。独自与别人不同的。一般指不同于世俗。 | 《老子》第二十章:“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
yú hū āi zāi于呼哀哉 | 于呼:感叹词。哉:语气词。原意感叹或悲哀。又用于祭文,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 《诗·大雅·召旻》:“于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荀子·乐论》:“乱世恶善,不此听也。淤乎哀哉,不得成也。” |
xíng yú yán sè形于言色 | 色:神色。内心的活动表露在言谈和神色上面。 | 《晋书·何无忌传》:“少有大志,忠亮任气,人有不称其心者,辄形于言色。” |
rén fú yú shì人浮于事 | 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 西汉 戴圣《礼记 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
lǎo yú shì gù老于世故 | 老于:老练;有经验;世故:处世的经验。老练而又富于处世经验。 | 唐 韩愈《石鼓歌》:“中朝大官老于事。” |
qiān yú qiáo mù迁于乔木 | 迁:迁移。乔木:高树。原指鸟儿从幽深的山谷迁移到高树上去。比喻乔迁新居。 | 《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
fáng rén zhī kǒu,shèn yú fáng chuān防人之口,甚于防川 | 防:阻止;甚:超过;川:河流。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川还难。指不让人民说话,是不明智的。 | 《晋书·孔严传》:“古人为政,防人之口,甚于防川。” |
gōng guò yú qiú供过于求 | 供给的数量比需要的多。 | 梁启超《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凡物之所在市也,供过于求,则价格下落。” |
dà bái yú tiān xià大白于天下 | 大白:彻底明白,完全清楚;天下:全国。使全国的人都知道事情的真相。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19回:“吾辈救国护法之初衷,将无以大白于天下,而佥壬假借,得以自便私图。” |
nǐ bù yú lún拟不于伦 | 拟:比拟;伦:同类。指不以同类或同等事物来比拟。比拟失当。 |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下》:“拟人必于其伦。” |
nǐ yú bù lún拟于不伦 | 用不能相比的人或事物来比方。 | 陈寅恪《论再生缘》:“能读英文者,颇怪其拟于不伦。” |
dìng yú yī zūn定于一尊 | 尊:指具有最高权威的人。旧指思想、学术、道德等以一个最有权威的人做唯一的标准。 | 《史记·秦始皇本纪》:“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
yú xīn wú kuì于心无愧 | 愧:惭愧,羞愧。从心里感到没有什么可愧疚的。指没有对不起人的地方而心境坦然。亦作“于心不愧”。 | 宋·王令《谢刘成父》:“尘埃隔眼逢何晚,气类相期久愈坚,以义求人今遂得,于心无愧果为贤。” |
wú bǔ yú shì无补于事 | 补:益处,裨益,对事情没有什么益处。 |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因言今世人多道东汉名节无补于事。” |
yú sī yú sī于思于思 | 思:同腮;于思:鬓须茂盛的样子。指胡须长而多的人。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于思于思,弃甲复来。” |
kē zhèng měng yú hǔ苛政猛于虎 | 苛政:指反动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残酷压迫剥削的政治;包括政令、赋税等。反动统治的苛刻的政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恶暴虐。 | 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下》:“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nǐ rén bì yú qí lún拟人必于其伦 | 拟:比拟;伦:同类。指比拟某人或某事,一定要用同类或同等的人和事物。 |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下》:“拟人必于其伦。” |
jià huò yú rén嫁祸于人 | 嫁:转移。把灾祸转嫁给别人。 | 《南史 阮孝绪传》:“答曰:‘己所不欲,岂可嫁祸于人。’乃焚之。” |
zhì yú sǐ dì置于死地 | 置:安放;死地:无处可走的地方。把对方置于灭亡的境地。比喻彻底击败对方。 | 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 |
yì yú yán wài溢于言外 | 溢:水满外流,引申为超出。超出语言之外。指某种意思、感情通过语言文字充分表露出来。亦作“溢于言表”。 | 叶圣陶《倪焕之》:“郑重叮咛的意思,溢于言外。” |
yú jīn wéi liè于今为烈 | 某件事过去已经有过,现在更加厉害。 | 鲁迅《华盖集 论辩的魂灵》:“党同伐异之风,于今为烈。” |
cuò xīn yú huǒ厝薪于火 | 厝:同“措”,放置;薪:柴。置柴堆于火之上。比喻潜伏着极大危机。 | 《清史稿·诸王》:“躬蹈四罪,而犹逞志角力,谬欲收拾人心,是厝薪于火而云安,结巢于幕而云固也。” |
yù rǔ yú chéng玉汝于成 | 汝:你。玉汝:像爱惜玉一样爱护、帮助你。爱你如玉,帮助你,使你成功。多用于艰难困苦条件下。 | 宋·张载《西铭》:“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 |
jí yú xīng huǒ急于星火 | 星火:流星。象流星的光从空中急闪而过。形容非常急促紧迫。 | 晋·李密《陈情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zhuān měi yú qián专美于前 | 专美:独享美名。指先于别人独享美名。 | 宋·陈亮《复杜伯高》:“左右笔力如川之方至,无使楚汉专美于前,乃副下交之望。” |
shèn zhōng yú shǐ慎终于始 | 谓结束时想要慎重,在开始时就要小心谨慎。 | 《尚书·太甲下》:“无轻民事惟难,无安厥位惟危,慎终于始。” |
qíng jiàn yú sè情见于色 | 真情从脸色中表现出来。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侠女》:“生甚怒之,情见于色。” |
shí fāng yú qián食方于前 | 同“食前方丈”。 | 明·冯梦龙《智囊补·闺智·陈子仲妻》:“楚王聘陈子仲为相,仲谓妻曰:‘今日为相,明日结驷连骑,食方于前矣。’” |
mù xiù yú lín,fēng bì cuī zh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 秀:出众;摧:毁坏。林中最高的树必定先遭到大风的摧毁。比喻最出色的事物容易招致非议。 |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
yù dí yú guó mén zhī wài御敌于国门之外 | 御:抵挡;国门:京都城门,边界线。将敌人阻挡在境外。 | 战国·邹·孟轲《孟子·万章》:“今有御人国门之外者。” |
guǒ yú zì xìn果于自信 | 果:果敢。形容过分自信。 | 《列子·汤问》:“皇子果于自信,果于诬理哉?” |
xǐ xíng yú sè喜行于色 | 高兴显现在脸上。 | |
pí yú gōng mìng疲于供命 | 疲:疲乏,劳累。指忙于奔走应付,弄得非常疲乏。 |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第三卷:“邑人疲于供命,聚薪其下,因野火焚之。” |
nán yú shàng qīng tiān难于上青天 | 比上天还难。形容极其困难,不易实现。 | 唐 李白《蜀道难》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
yì yú kōng yán讬于空言 | 见“讬之空言”。 | |
zhēng míng yú cháo,zhēng lì yú sh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 朝:朝廷。市:市场。在朝廷上争夺名位,在集市上计较赢利得失。即争名夺利。 | 《战国策 秦策一》:“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
nán yǐ qǐ chǐ难于启齿 | 启齿:开口。话很难说出口。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22回:“欲告庆父,而难于启齿,乃于门外号啕大哭。” |
yú xīn hé rěn于心何忍 | 怎能忍心。即内心不忍。 | 明·王世桢《鸣凤记》第十六出:“若如此,杨公命尽此刻矣!我和你不惟不能救,且监斩他,于心何忍。” |
yú xīn bù rěn于心不忍 | 指对某人或处理某事物心存怜悯。 |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八回:“再要刑法加重,于心不忍,然而人心因此江河日下。” |
xiàn yú léi xiè陷于缧绁 | 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指被关进监牢。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一回:“若非二哥众位把船相救,我等皆被陷于缧绁。” |
fǔ yǎng yú rén俯仰于人 | 俯仰: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形容一举一动都随人摆布。 | 明·焦竑《玉堂丛语·宠遇》:“平生诗文甚多,不能俯仰于人,故能不显云。” |
wēi yú lèi luǎn危于累卵 | 比垒起的蛋还危险。喻极其危险。 | 《战国策·秦策四》:“当是时,魏危于累卵,天下之士相从谋。”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后汉书·申屠刚传》:“国家危弱,奸谋不禁;六极之效,危于累卵。” |
yǎn gāo yú tiān眼高于天 | 眼光比天还高。比喻高傲自大,目中无人。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6回:“你们这一班军装大买办,平时眼高于天何尝有个朋友在心上!” |
fáng mín zhī kǒu,shèn yú fáng shuǐ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 防:阻止;甚:超过。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水还难。指不让人民说话,是不明智的。 |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
xǐ xíng yú yán喜形于颜 | 形:表露。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 《南齐书·柳世隆传》:“而攸之始奉国讳,喜形于颜。” |
zhī dà yù běn枝大于本 | 树枝比树干大。比喻臣下势力超过皇上。 | 《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颖川,凌轹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谓‘枝大于本,胫大于股,不折必披。’” |
wú bǔ yú shí无补于时 | 时:时势。对时势没有什么帮助。 | 宋·苏舜钦《答杜公书》:“今虽能涬然引去,无补于时,亦安是以为嘉事。” |
qiān lǐ zhī dī,huǐ yú yǐ xué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 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事不注意会造成大乱子。 | 《韩非子·喻老》:“知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炽焚。” |
qǔ xìn yú mín取信于民 | 取得人民的信任。 |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一一取信于民。” |
yú fēi zhī lè于飞之乐 | 于飞:比翼齐飞。比喻夫妻间亲密和谐。 | 《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翩翩其羽。” |
bù jué yú ěr不绝于耳 | 绝:断。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
chóng guī yú hǎo重归于好 | 归于:回到;好:和好。指彼此重新和好。 | 余秋雨《霜冷长河·关于友情》:“为什么有的人使朋友损失巨大却能重归于好,有的人只因为说了短短两句话却使朋友终生无法原谅?” |
qǔ fǎ yú shàng,jìn dé hū zhōng取法于上,仅得乎中 | 法:标准,规范。取上等的为标准,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 | 唐·唐太宗《帝范》第四卷:“取法于上,仅得乎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
zhe yú zhú bó着于竹帛 | 着:写作。竹帛:竹简和绢。在竹简和绢上写作。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绩等写入书中。亦作“着乎竹帛”、“着之竹帛”。 | |
nìng mèi yú zào宁媚于灶 | 媚:谄媚;灶:灶神。宁愿巴结灶神。比喻与其巴结职位高的人,不如笼络职位低但有实权的人。 | 春秋·鲁·孔丘《论语·八佾》:“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
yùn yòng zhī miào,zài yú yī xīn运用之妙,在于一心 | 妙:巧妙;心:思考,灵活。指兵法运用得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思考。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3回:“汤镇台道:且不要管他,‘运用之妙,在于一心’。” |
qiān jīn zhī dī,kuì yú yǐ lòu千金之堤,溃于蚁漏 | 堤:堤坝;溃:崩溃。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千金之堤,溃于蚁漏,有罅故也。” |
qīng yú hóng máo轻于鸿毛 | 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要轻。比喻非常微小或毫无价值。 |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
qiú mǎ yú táng sì求马于唐肆 | 到空无所有的市集去买马。比喻求非所求,必无所获。 | 庄周《庄子 田子方》:“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郭象注:“唐肆,非停马处也。” |
bīng hán yú shuǐ冰寒于水 | 冰比水冷。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 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fēng chài zuò yú huái xiù蜂虿作于怀袖 | 比喻出乎意外的惊吓。 | 《晋书·刘毅传》:“蜂虿作于怀袖,勇夫为之惊骇,出于意外故也。” |
ān yú gù sú,nì yú jiù wén安于故俗,溺于旧闻 | 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
yī yú hú dǐ伊于胡底 | 伊:句首助词;于:到;胡:何,哪;底:尽头。到什么地步为止(对不好的现象表示感叹)。 | 《诗经 小雅 小旻》:“我视谋犹,伊于胡底?” |
lì yú bù bài zhī dì立于不败之地 | 立于:处在;地:地位。指人处在不会失败的境地上。 | 孙武《孙子 军形篇》:“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
tǔ zhū yú zé,shuí néng bù hán吐珠于泽,谁能不含 | 含:衔在嘴里。明珠出于水泽,则人人都会取来衔在嘴里。比喻君权旁落,则人人都要谋夺。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翟峬传》:“故孔子曰:‘吐珠于泽,谁能不含。’谕君之权柄外假,则毕竟取以为己利,犹出于泽中,谁能不含。” |
xíng chéng yú sī行成于思 | 品德的养成在于能思考。 | 唐 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yī zhì yú cǐ一至于此 | 竟到如此地步。 | 南朝·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笔札无情,任其摇礕。甚矣哉!文之横流,一至于此!” |
fāng cùn zhī mù,gāo yú cén lóu方寸之木,高于岑楼 | 方寸:比喻小;岑:尖顶高楼。一寸高的方木放在高楼的尖顶上其高度高于高楼。比喻类比不当。 |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
cáng qiǎo yú zhuō藏巧于拙 | 有才能而不显示出来。 | 明·洪应明《菜根谭》:“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
lóng zhàn yú yě龙战于野 | 群龙在郭野大战。比喻群雄争天下。 | 《周易·坤卦》:“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
tóng guī yú jìn同归于尽 | 一同走向死亡或共同毁灭。归:走向;尽:灭亡。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王瑞》:“天地终乎?与我偕终”卢重玄解:“大小虽殊,同归于尽耳。” |
jiǔ céng zhī tái,qǐ yú lěi tǔ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 累:堆迭,积聚。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比喻欲成大事,须从基础做起。 |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míng yú qiáo mù鸣于乔木 | 《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后以“鸣于乔木”比喻仕进达于高位。 | 《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