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gù pàn zì dé顾盼自得 | 顾盼:左顾右盼;自得:自己很得意。环顾四周,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形容得意忘形。 | 王朔《无人喝彩》:“犹如脚底抹油,犹如乘风滑翔,钱康神采奕奕,顾盼自得,仿佛他是天下自我感觉最好的人。” |
gè dé qí suǒ各得其所 | 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 《周易 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
dé rén qián cái,yǔ rén xiāo zāi得人钱财,与人消灾 | 得到别人金钱等好处就得为别人办事。 |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14回:“惟小子弄惯了这管笔头,才知里边缘故,叫做得人钱财,与人消灾,只顾骗准,值些甚么?” |
guǐ dé guǐ shī佹得佹失 | 佹:出于偶然的。指得失出于偶然。 | 王闿运《铜官行寄章寿麟题旧感图》诗:“凭君莫话艰难事,佹得佹失皆天意。” |
kūn péng dé zhì鹍鹏得志 | 鹍鹏:传说中的极大的鱼和鸟。比喻有大志的人得到施展的机会。 | 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一折:“您端的似鹍鹏得志秋云长。” |
dé wèi cháng yǒu得未尝有 | 见“得未曾有”。 | 宋·苏轼《与郭功甫书》之一:“昨辱宠临,久不闻语,殊出意表,盖所谓得未尝有也。” |
yú zhě qiān lǜ,huò yǒu yī dé愚者千虑,或有一得 | 指愚钝人的许多思虑中总会有一些可取之处。常以谦指己见。 | 唐 林蕴《上宰相元衡宏靖论兵书》:“苟有妖孽,某安敢不隳裂肝胆,为相公之腹心乎。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伏愿相公少赐采择焉。” |
shǐ zài xián shàng,bù dé bù fā矢在弦上,不得不发 | 矢:箭;弦:弓上用以法箭的牛筋绳子。箭已搭在弦上。比喻为形势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 | 晋·王沈《魏书》:“琳谢曰:‘矢在弦上,不得不发。’太祖爱其才,不咎。” |
chǒu xí fù zǒng de jiàn gōng pó丑媳妇总得见公婆 | 比喻隐藏不住,总要露相。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十六回:“丑媳妇总得要见公婆的,索性我自己招罢。” |
tuò shǒu ér dé唾手而得 | 唾手:往手上吐唾沫。比喻极容易得到的东西。 |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54回:“这房可唾手而得。” |
yǎo dé cài gēn咬得菜根 | 旧指安贫守道。现也形容安于艰苦的生活。 | 宋·朱熹《小学·善行实敬身》:“汪信民尝言:‘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 |
pōu bàng dé zhū剖蚌得珠 | 见“剖蚌求珠”。 | 明·谢榛《四溟诗话》第四卷:“易若剖蚌得珠,难如破石求玉。” |
qí kāi dé shèng,mǎ dào chéng gōng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 令旗一挥,战马一到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进展顺利,一开始就取得成功 | 明·周楫《西湖二集·刘伯温荐贤平浙中》:“所以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攻城略地如风卷残云。” |
dé suō tóu shí qiě suō tóu得缩头时且缩头 | 指在必要时采取低姿态 | 宋·释惟白《续传灯录》第八卷:“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入市乌龟。’曰:‘意旨如何?’师曰:‘得缩头时且缩头。’” |
yú wēng dé lì渔翁得利 | 见“渔人得利”。 | 清·庾岭劳人《蜃楼志》第15回:“趁着潮州兵将赴调,我乘空袭了城池,岂不是渔翁得利?” |
dé guò qiě guò得过且过 | 得:能够;且:姑且。只要勉强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没有长远打算;也指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任。 | 元 无名氏《小孙屠》戏文第四出:“孩儿,我听得道你要出外打旋,怕家中得过且过,出去做甚的?” |
yù yù bù dé zhì郁郁不得志 | 郁郁:忧伤、愁闷的样子。因自己的抱负志向不能施展而忧郁苦闷。 | 《快心编》第七回:“或因有才不售,郁郁不得志的。” |
yōu rán zì dé悠然自得 | 悠然:安闲舒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而舒适。形容态度悠闲;心情舒适。 | 《晋书 隐逸传 杨柯》:“常食粗饮水,衣褐缊袍,人不堪其忧,而柯悠然自得。” |
dé xīn yìng shǒu得心应手 | 心里怎样想;手上就能相应地怎样做。形容功夫到家;技艺纯熟;做起来很顺手。 | 先秦 庄周《庄子 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
yǎ zǐ dé mèng哑子得梦 | 哑子:哑巴。哑子做了一个梦,心里全明白,却不能向人表达。比喻有某种感受却无法向人说出来。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石霜圆禅师》:“哑子得梦向谁说,须弥顶上浪滔天。” |
qiú rén dé rén求仁得仁 |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
yī cù ér dé一蹴而得 | 见“一蹴而就”。 | 茅盾《路》十二:“现在,他们认为胜利不能一蹴而得,必须用持久战。” |
qióng tōng dé shī穷通得失 | 穷:不得志;通:畅达。遭遇的坎坷与顺利,利益的得与失。指人生遭遇。 | 清·胡泉《<聊斋志异>续题》:“快平生,穷通得失,悲欢笑骂假荒唐。” |
dú shū dé jiàn读书得间 | 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4回:“你真可谓读书得间了!你说的一点不错。” |
huàn dé huàn shī患得患失 | 患:忧虑。没有时怕得不到;得到后;又恐怕失去。指对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 | 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
dé shī cān bàn得失参半 | 得失:得到与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一半。即得失相当。 | |
qǔ fǎ hū shàng,jìn dé hū zhōng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 取上等的为准则,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 | 语出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
zhòng mài dé mài种麦得麦 | 指有什么样的原因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用民》:“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 |
yī wú suǒ dé一无所得 | 什么东西也没有得到。 | 汉 焦赣《易林》:“步走逐鹿,空无所得。” |
lì hài dé shī利害得失 | 好处和坏处,得益和损失。 | 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豪杰传》第四回:“我虽然素有是志,可恨自己学问太浅,不能够把那利害得失,详详密密说将出来,感动大众,所以稽延至今,甚为憾事。” |
yōu yóu zì dé悠游自得 | 悠游: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形容悠闲而舒适。 | 唐 房玄龄等《晋书 苻坚载记 附王猛》:“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 |
tà pò máng xié méi mì chù,dé lái quán bù fèi gōng fū踏破芒鞋没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 到处寻找都没找到,却由偶然的机会轻易得到了。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8回:“往上一瞧,正是那日晚上地藏庵遇着的一群俊俏后生,心中欢喜不尽,暗说道:‘踏破芒鞋没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
yī rén gāo shēng,zhòng rén dé jì一人高升,众人得济 | 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沾光。 | 梁斌《红旗谱》第一卷:“一人高升,众人得济。你一个人挣钱,一大家子人不受急窄了。” |
nán dé hú tú难得糊涂 | 指人在该装糊涂的时候难得糊涂 | 林语堂《中国人之聪明》:“郑板桥曰:‘难得糊涂’。” |
quán tóu shàng lì dé rén,gē bó shàng zǒu dé mǎ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 | 比喻为人清白,作风正派,过得硬。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人面上行的人,不是那等搠不出的鳖老婆。” |
zhì mǎn yì dé志满意得 | 志向实现,心满意足。 | 宋 陆九渊《与刘伯协书》:“当无道时,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小人志得意满,君子阨穷祸患,甚者在囹圄,伏刀锯、投荒裔。” |
bù kě duō dé不可多得 | 得:得到;获得。不能得到很多。形容非常稀少;很难得到。 | 东汉 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
yuǎn shuǐ jiù bù dé jìn huǒ远水救不得近火 | 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只是远水救不得近火,小兄其实等不得那从容的事了。” |
ān xián zì dé安闲自得 | 自得:自己感到舒适。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不如在家安闲自在,快活过了日子,却去讨这样烦恼吃!” |
quán tóu shàng lì dé rén,gē bó shàng zǒu dé lù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路 | 比喻为人清白,作风正派,过得硬。 | |
zhì dé qì yíng志得气盈 | 犹志得意满。 | 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四:“王志得气盈,不以巡抚置意中。每诣院谒巡抚,仰面视天,言如泉涌。” |
mǎi wáng dé yáng买王得羊 | ①谓想买王献之字,却得到了羊欣的字。意为差强人意。②指摹仿名人的字画虽然逼真而终差一等。 | 唐·张怀瑾《书断》:“时人云:‘买王得羊,不失所望。’” |
yí rán zì dé怡然自得 | 怡然:安闲、愉快的样子。形容愉快而又自得其乐的神情。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黄帝》:“黄帝既寤,怡然自得。” |
dé yú wàng quán得鱼忘荃 | 比喻已达目的,即忘其凭借。“荃”亦作“筌”。 |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
lín cái gǒu dé临财苟得 | 临:面对;苟:苟且,随便。面对钱财随便求取,见利忘义。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反比那面是背非,临财苟得,见利忘义一班峨冠博带的不同。” |
yáng yáng dé yì扬扬得意 | 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隋炀帝逸游召谴》:“独杨素残忍深刻,扬扬得意,以为‘太子由我得立’。” |
yú zhě qiān lǜ,yì yǒu yī dé愚者千虑,亦有一得 | 指愚钝人的许多思虑中总会有一些可取之处。常以谦指己见。 | 《汉书 韩信传》:“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 |
zuì yǒu yīng dé罪有应得 | 犯了这样的罪;就应得到这样的处罚。指罚当其罪。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今日卑职故违大人禁令,自知罪有应得。” |
zuǒ yōng dé cháng佐饔得尝 | 比喻助人为善者得善报。 | 《国语 周语下》:“佐饔者得尝焉,佐斗者伤焉。” |
zuǒ yōng dé cháng佐雍得尝 | 比喻助人为善,自己也分享光荣。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王子晋云:‘佐雍得尝,佐斗得伤。’此书为善则预,为恶则去,不欲党人非义之事也。” |
yī suǒ dé nán一索得男 | 旧时指头胎生子。 | 《周易 说卦》:“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 |
tà pò tiě xié wú mì chù,dé lái quán bù fèi gōng f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 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满将大门闭了,两个促膝细谈。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
huáng lí hēi lí,dé shǔ zhě xióng黄狸黑狸,得鼠者雄 | 狸:山猫;雄:强有力的。比喻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有好的效果就是好方法。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秀才驱怪》:“异史氏曰:‘黄狸黑狸,得鼠者雄。’此非空言也。” |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
bù tàn hǔ xué,bù dé hǔ zǐ不探虎穴,不得虎子 | 探:探测。不进老虎窝,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险进入险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东观汉记·班超传》:“超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酒酣激怒曰:‘不探虎穴,不得虎子。’” |
qiú jiāng dé jiǔ求浆得酒 | 浆:饮料。比喻所得过于所求。 | 唐 张鷟《朝野佥载》:“岁在申酉,求浆得酒。” |
yǒu yī dé yī有一得一 | 不加也不减,有多少是多少。 | |
dé bù cháng shī得不偿失 | 所得到的补偿不了所失去的。形容不上算。 | 宋 陆游《<方德亨诗集>序》:“得不偿失,荣不盖愧。” |
dé shòu qí jiān得售其奸 | 售:推销,推行。得以推行他的奸计。 | 章炳麟《为辛亥同志俱乐部纠正段祺瑞废止法统令通电》:“主权所在,名器不可假人,勿令矫伪者得售其奸也。” |
bù rù shòu xué,ān dé shòu zǐ不入兽穴,安得兽子 | 不进野兽窝,怎能捉到小野兽。比喻不冒险进入险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周书·李远传》:“古人有言:‘不入兽穴,安得兽子。’若以奇兵出其不意,事或可济。” |
zì dé qí lè自得其乐 | 自己从中得到乐趣。 | 宋 朱熹《朱子全书》:“如曾点浴沂风雪,自得其乐。” |
chǒu xí fù miǎn bù dé jiàn gōng gū丑媳妇免不得见公姑 | 公姑:公婆。比喻害怕见人而不得不见人。 | 清·张岱《与祁世培》:“丑媳妇免不得见公姑,缅焉呈面,公姑具眼,是妍是丑,其必有以区别之也。” |
jī chóng dé shī鸡虫得失 | 像鸡啄虫、人缚鸡那样的得失问题。比喻细微的事情;无关紧要的得失。 | 唐 杜甫《缚鸡行》诗:“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缚。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
bù dé ér zhī不得而知 | 得:能够。无从知道。 | 唐 韩愈《争臣论》:“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
dé yì yáng yáng得意洋洋 | 洋洋:得意的样子。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dé rén zhě chāng,shī rén zhě wáng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 人:指人心。得人心的就能兴隆,失去人心的就要灭亡。 | 唐·李观《项籍故里碑铭序》:“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
yáng yáng dé yì洋洋得意 | 形容神气十足,非常得意。 | 宋 朱淑真《春上亭上观鱼》:“春暖长江水正清,洋洋得意漾波生。” |
dé yì zì míng得意自鸣 | 鸣:表达。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 | 清·陈琅《玉狮堂传奇·回流记·罢宴》:“笑他井底响繁蛙,得意自鸣,甘居人下。” |
bǎi sī bù dé qí jiě百思不得其解 | 百:多次;思:考虑,思考;解:理解。指经过百般思索仍旧不能理解。 | 清 梁启超《论宗教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若此者皆不诚之人所百思不得其解也。” |
xiāng dé shèn huān相得甚欢 | 得:投合。形容双方相处融洽,非常快乐。 | 《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甚欢。” |
chāo rán zì dé超然自得 | 超脱世事,自觉快乐和满足。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东土祖师》:“光自幼志气不群,博涉诗书,尤精玄理,而不事家产,好游山水,后览佛书,超然自得。” |
yì mǎn zhì dé意满志得 | 因愿望实现而心满意足。形容踌躇满志的得意情态。同“意得志满”。 | 清 黄宗羲《进士心友张君墓志铭》:“一第进士,便意满志得,以为读书之事毕矣。” |
yuǎn shuǐ jiù bù dé jìn kě远水救不得近渴 | 远处的水解不了眼前的渴。比喻不在眼前的事物不能救急。 | 宋·陈师道《乌呼行》:“不应远水救近渴,空仓四壁雀不鸣。” |
ào nì dé zhì傲睨得志 | 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志:愿望实现。形容因实现愿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原来曹操自破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饮宴,无事少出,国政皆在相府商议。” |
yī dé zhī gōng一得之功 | 一得:一点儿心得;功:成绩。一点儿很微小的成绩;指微小的成功。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yī fū dé dào,jiǔ zú shēng tiān一夫得道,九族升天 | 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沾光。 |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九回:“我听说一夫得道,九祖升天,那有个九族升天之说吗?” |
chū shǒu dé lú出手得卢 | 卢:古时樗蒲戏一掷五子皆黑,为最胜采。比喻一下子就取得胜利。 | 《南齐书 张瓌传》:“献捷,太祖以告领军张冲,冲曰:‘瓌以百口一掷,出手得卢矣。’” |
qīng yún dé yì青云得意 | 比喻人仕途得意,步步高升。 | 宋·辛弃疾《沁园春·老子平生》:“况白头能几,定应独往;青云得意,见说长存。” |
dé yì mén shēng得意门生 | 最受老师欣赏的学生。门生;古代亲授业的弟子或科举中试者对座师的自称。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他虽和咱们满洲汉军隔旗,却是我第一个得意门生。” |
zhì dé yì mǎn志得意满 | 志向意愿都得到满足。形容踌躇满志的得意情态。 | 宋 陆九渊《与刘伯协书》:“当无道时,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小人志得意满,君子厄穷祸患,甚者在囹圄,伏刀锯,投荒裔。” |
yōu yóu zì dé优游自得 | 悠闲如意。 | 汉·班固《东都赋》:“莫不优游而自得,玉润而金声。” |
dé yì bù yí zài wǎng得意不宜再往 | 得意:称心如意;宜:适宜。称心如意的事不要再干第二次。指做事应有所节制,适可而止。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回:“包公摇头道:‘得意不宜再往,待我细细思索便了。’” |
kuān yán dé tǐ宽严得体 | 得体:合乎分寸。宽厚和严格掌握得恰如其分。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9回:“众将见绤彀宽严得体,无不悦服。” |
qì mǎn yì dé器满意得 | 骄傲自大、得意忘形貌。 | 晋·葛洪《抱朴子·刺骄》:“毛成翼长,蝉蜕泉壤,便自轩昂,目不步足,器满意得,视人犹芥。” |
bù dé shàn zhōng不得善终 | 善终:正常死亡。指人不得好死。常指恶人应有的坏下场。 | 《新编五代史平话 梁史 上卷》:“汝家虽出二帝,可惜不得善终!” |
bù dé yǐ ér wéi zhī不得已而为之 | 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 宋·辛弃疾《九议》:“岁币郊祀之费,是不得已而为之者。” |
lóu yǐ dé zhì蝼蚁得志 | 蝼蚁:蝼蛄和蚂蚁,比喻力量微小或地位低微的人。比喻小人得志。 | 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海大鱼,网弗能止也,钓弗能牵也,荡而失水,则蝼蚁皆得志焉。” |
zì míng dé yì自鸣得意 | 自己表示得意。形容自我欣赏。鸣:表达;表示。 |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篇》:“挥策四顾;如辛幼安之歌千古江山;自鸣得意。” |
tián rán zì dé恬然自得 | 恬然:安静舒适的样子;自得:自觉得意。形容心情安静、舒适 | 唐·骆宾王《与博昌父老书》:“野老清淡,恬然自得。” |
yì dé zhì mǎn意得志满 | 因愿望实现而心满意足。亦作“志得意满”。 |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今汉王大败亏输,项王意得志满。” |
bù tàn hǔ xué,ān dé hǔ zǐ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探:探测;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险进入险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晋·陈寿《三国志·吕蒙传》:“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niǎo dé gōng cáng鸟得弓藏 | 见“鸟尽弓藏”。 | 三国·魏·曹丕《煌煌京洺行》:“淮阴五刑,鸟得弓藏;保身全名,独有子房。” |
hé yú dé shuǐ涸鱼得水 | 涸辙之鱼得到水。比喻绝处逢生,有所凭借。 | 《新唐书·契苾何力传》:“何力被执也,或谗之帝曰:‘何力入延陀,如涸鱼得水,其脱必遽。’帝曰:‘不然。若人心如铁石,殆不背我。’” |
dé yì zhī zuò得意之作 | 指自己认为非常满意的作品。 | 曹靖华《哪有闲情话年月》:“作者仿佛要为我开小型展览会似的,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都陈列在我面前了。” |
yīn huò dé fú因祸得福 | 因遭遇灾祸之后反而得到福。指对祸患处理得当;坏事变成了好事。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苏秦列传》:“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复残强吴而霸天下,此皆因祸为福,转败为功者也。” |
dé yú wàng quán得鱼忘筌 | 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 庄周《庄子 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
dé bó néng xiān得薄能鲜 | 德行浅薄,才能不足(表示自谦的话)。 | |
bù rù shòu xué,bù dé shòu zǐ不入兽穴,不得兽子 | 不进野兽窝,不能捉到小野兽。比喻不冒险进入险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北史·韦佑传》:“古人称不入兽穴,不得兽子。安危之事未可预量。” |
sǐ dé qí suǒ死得其所 | 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所:地方。 | 《魏书 张普惠传》:“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 |
xiǎo rén dé zhì小人得志 | 小人:旧指道德低下或行为不正派的人。指人格卑下的人取得权势。 | 南朝·宋·何承天《为谢晦檄京邑》:“若使小人得志,君子道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