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一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一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rén tóng yī shì仁同一视犹言一视同仁。《元典章·诏令一·成宗立皇太子诏》:“於戏!庆衍无疆,既正名于国,本仁同一视,尚均福于黎元。”
wú yī bù bèi无一不备谓样样齐全。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一回:“真是:吃的,喝的,穿的,戴的,无一不精,无一不备。”
yī huī jiǔ zhì一挥九制一提笔就能写出九道制书。谓文思敏捷。宋·欧阳修《集贤院学士刘公墓志铭》:“尝直紫微阁,一日追封皇子公主九人,公方将下直,为之立马却坐,一挥九制数千言,文辞典雅,各得具体。”
zhú lán dǎ shuǐ yī chǎng kōng竹篮打水一场空比喻费了力没有效果。清·惜阴堂主人《二度梅》第15回:“这个孩子今日被小姐看出他的面目来了,只怕老爷要将小姐许配与他,你我不是竹蓝打水一场空吗?”
yī huī ér chéng一挥而成挥:挥笔;成: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宋·蔡□《铁围山丛谈》:“公乃徐徐调笔而操之,顾谓客子:‘欲何字耶?’恶客即拱而答:‘某愿作龟山字尔。’公乃大笑,因一挥而成。”
jiàn jì yī máo见骥一毛骥:千里马。只看见千里马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只了解事物的局部。战国·鲁·尸佼《尸子》下卷:“见骥一毛,不知其状;见画一色,不知其美。”
jià zēng yī gù价增一顾原意是卖不出去的好马,被伯乐看中了,就增加了十倍的价钱。比喻本来默默无闻,遇到赏识的人而抬高了身价。《战国策·燕策二》:“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马价十倍。”
luàn zuò yī tuán乱作一团混杂在一起,形容极为混乱。鲁迅《热风 随感录三十三》:“他拿了儒、道士、和尚、耶教的糟粕,乱作一团,又密密的插入鬼话。”
yǒu yī dé yī有一得一不加也不减,有多少是多少。
yī jiè bù gǒu一介不苟见“一介不取”。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我平生于银钱一道,一介不苟。”
yī rén yǒu qìng一人有庆常用为歌颂帝王德政之词。《尚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
rú chū yī kǒu如出一口象从一张嘴里说出来的。形容许多人说法一样。先秦 韩非《韩非子 内储说下》:“问左右,左右言无有,如出一口。”
píng chéng jiè yī凭城借一背城借一。谓与敌决一死战。《宋书·袁淑传》:“负塞残孽,阻山烬党,收险窃命,凭城借一,则当因威席卷,乘机芟剿。”
yī chà liǎng é一差两讹同“一差二错”。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卷:“如若不听我言语,逼迫女儿一差两讹,与你干休不得!”
yī wén qiān wù一闻千悟形容悟性极高。谓略一指点,即完全了悟。《景德传灯录·汾州大达无业国师》:“得大总持,一闻千悟。”
bié jù yī gé别具一格格:格式;风格。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形容别致、新颖;与众不同的样子、风度等。清 吕留良《与施愚山书》:“咏见赠诗,风力又别具一格。”
yī gān zǐ tǒng dào dǐ一竿子捅到底指一步到位。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9章:“这篇文章好就好在一竿子捅到底,骂到了皇帝头上。”
yī quǎn fèi xíng,qún quǎn fèi shēng一犬吠形,群犬吠声吠:狗叫。比喻随声附和,没有主见,凑热闹。《晋书·傅咸传》:“一犬吠形,群犬吠声,惧于群犬,遂至叵听也。”
qiān jīn yī hú千金一壶壶:通“瓠”,葫芦。比喻物虽轻贱,关键时得其所用,却十分珍贵。清·钱谦益《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公墓志铭》:“以千金一壶之身,当大厦一木之任。”
yī dàn yī xī一旦一夕同“一朝一夕”。《史记·太史公自序》:“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yī yú sān fǎn一隅三反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yī qín zhī wēi一芹之微芹:芹菜。像芹菜这样微薄。指自己的礼品微薄。清·陆陇其《三鱼堂文集·与郑堂邑书》:“一芹之微,聊申鄙忱,并祈哂纳。”
yī kuí yǐ zú一夔已足夔:古贤臣名,为舜时的典乐官。夔一人已足制乐。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个就足够了。《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不也,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吕氏春秋·察传》:“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楚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yī huī chū shǒu一麾出守麾:挥斥、排挤。原指阮咸受排挤,而出为始平太守。后指京官出任地方官。南朝 宋 颜延之《五君咏 阮始平》:“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
yī jī liǎng bǎo一饥两饱犹言每天不能饱食。形容生活贫困。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钱兴日逐做些小经纪供给家主,每每不敷,一饥两饱。”
yī dài zōng chén一代宗臣一个时代中大家所景仰的大臣。亦作“一代鼎臣”。《汉书·萧何曹参传赞》:“淮阴黥布等已灭,唯何参擅功名,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
yī guān bàn zhí一官半职一定的官衔职位。多指比较低微的头衔职称。元 王实甫《西厢记》:“都则为一官半职,阻隔得千山万水。”
yī huái ér lùn一褱而论见“一概而论”。
qiān zǎi yī huì千载一会一千年才有一次机会。形容机会难得。汉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千载一会,论说无疑。”
qí jì yī máo骐骥一毛比喻珍品的极小部分。宋 黄伯思《记石经与今文不同》:“此石刻在洛阳,本在洛宫前御史台中,年久摧散。洛人好事者时时得之,若骐骥一毛,虬龙片甲。”
yī nián yī huí一年一回指一年一次。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九章:“咱也不一年一回土改,咱也不宣布结束。”
yī shé tūn xiàng一蛇吞象一条蛇想吞吃一条大象。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jué yī shèng fù决一胜负决:决定;胜负:胜败。进行决战,判定胜败。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76回:“不如从武城将军之计,渡江决一胜负为上。”
yī dòng zhī wǎng一洞之网只有一个洞的网。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
yī miàn zhī shí一面之识谓只见过一面,略有认识。《宋史·范纯仁传》:“范纯仁,得一面识足矣。”
shí rì yī shuǐ,wǔ rì yī shí十日一水,五日一石比喻作画构思精密,不轻易下笔。唐·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yī xiāng qíng yuàn一厢情愿指单方面的愿望或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意愿。同“一相情愿”。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有人说:‘你这一厢情愿,石敢同意去吗?’”
wǎng kāi yī miàn网开一面把捕捉鸟兽的网打开一面;给鸟兽留一条生路。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生路。清 李绿园《歧路灯》:“先生意欲网开一面,以存忠厚之意,这却使不得。”
yī cǎo yī mù一草一木一棵草;一棵树。比喻细小或平常的东西。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应劭传》:“春一草枯则为灾,秋一木华亦为异。”
qīng shān yī fà青山一发青山远望,其轮廓仅如发丝一样。形容极其遥远。也借指中原。宋 苏轼《澄迈驿通潮阁》诗之二:“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shí bù dāng yī十不当一十个不抵一个。谓人虽多但不顶用。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下》:“土山平陵,漫衍相属,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也,步兵十不当一。”
yī wàng wú yín一望无垠辽远广阔,看不到边际。冯德英《苦菜花》第十章:“一轮火红的太阳升起来,普照着一望无垠的原野。”
róng wéi yī tǐ融为一体融合为整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先秦 管仲《管子 七法》:“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法矣。”
yī shè zhī dì一射之地一箭所能达到的距离,约当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步。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将军若要做女婿呵,可按甲束兵,退一射之地。”
nián fù yī nián年复一年一年又一年。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每逢闲暇,无非敲枰相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不知人间岁月几何。”
yī shí quán yí一时权宜权宜:因时因事变通处理。暂时变通处理。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8回:“不穿孝这桩事自己也知是一时权宜,其实去报仇,所以才不穿孝。”
ān yú yī yú安于一隅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宋 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臣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功于社稷也。”
tǒng yī zhàn xiàn统一战线比喻在某些问题上抱同样态度。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目前的时局,要求我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防止冒险主义。”
tóng xīn yī dé同心一德同“同心同德”。明·李东阳《跋鹤山魏先生书真迹》:“君臣上下同心一德,则平居有所裨益,缓急有所倚仗。”
tōng tóng yī qì通同一气串通在一起。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回:“况且打死的贼是周瑞的干儿子,必是他们通同一气的。”
yuán qiān yī miàn缘悭一面悭:欠缺。缺乏缘份,没有和对方会面一次的机会。郭沫若《鬼苗的检阅》:“我和茅盾先生虽相识,和我们的鲁迅先生竟缘悭一面。”
yú zhě qiān lǜ,huò yǒu yī dé愚者千虑,或有一得指愚钝人的许多思虑中总会有一些可取之处。常以谦指己见。唐 林蕴《上宰相元衡宏靖论兵书》:“苟有妖孽,某安敢不隳裂肝胆,为相公之腹心乎。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伏愿相公少赐采择焉。”
bù zhí yī xiào不值一笑不值得一笑。比喻毫无价值。也表示对某种事物或行为的轻蔑和讥笑。同“不值一哂”。鲁迅《朝花夕拾 死后》:“但同时想,我生存时说的什么批评不值一笑的话,大概是违心之论罢。”又《呐喊 阿Q正传》:“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神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
yī hū zài nuò一呼再喏听到一声呼唤即连声应答。表示恭顺。《韩诗外传》卷五:“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当前决意,一呼再喏者,人隶也。”
yī xī shàng cún一息尚存还有一口气。指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宋 朱熹集注:“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
bù jū yī gé不拘一格不拘:不拘泥;不限制;格:规格;标准。指不限定于一种规格和方式。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第125首:“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yī dā yī dàng一搭一档谓互相配合,彼此协作。有时含贬意。周立波《夏天的晚上》:“两个朋友一搭一档的,说了许多挖苦这首歌的话,实际上是挖苦因为这首歌而惹起了伤感的人们。”
hé liǎng wéi yī合两为一亦作“合二为一”。合两者为一体。《后汉书·杨震传》:“伏见诏书为阿母兴起津城门内第舍,连里竟街,雕修缮饰,穷极巧伎。”李贤注:“合两坊而为一宅。”
xīn kǒu bù yī心口不一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形容人的虚伪、诡诈。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82回:“我是这们个直性子,希罕就说希罕,不是这们心口不一的。”
zhū yī jǐng bǎi诛一警百诛:杀戮,处罚。杀戮或处罚一个来警诫众人。宋·苏轼《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其间凶残之党,乐祸不悛,则须敕法以峻刑,诛一以警百。”
yī rén fēi shēng,xiān jí jī quǎn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语出汉 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的传说。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cōng míng yī shì,hú tū yī shí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人一辈子都很精明,但有时一下子糊涂。指聪明人也会犯错误。老舍《骆驼祥子》:“六十九岁的人了,反倒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教一群猴儿王八蛋给吃了。”
jiān yī jǐng bǎi歼一警百杀一个人来敬告一批人。清 夏燮《<中西纪事>后序》:“歼一警百,消其观望。”
cāng hǎi yī sù沧海一粟沧海:大海;粟:谷子。大海中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也作“大海一粟”。宋 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wàn bù shī yī万不失一失:失误,差错。一万次中也不会失误一次。形容非常有把握。亦作“万不一失”、“万无一失”、“万无失一”。《韩非子·解老》:“治乡治邦莅天下者,各以此科适观息耗则万不失一。”《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
yī hú qiān jīn一壶千金壶:通“瓠”,瓠瓜,中空,能浮在水面。比喻东西虽然轻微,用得到的时候便十分珍贵。《鹖冠子 学问》:“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物使然。”
yī jiàn shàng duò一箭上垛比喻说话做事一次就成功。元 无名氏《符金锭》第二折:“这个不打紧,我如今就去,一箭上垛。”
yī zì qiān qiū一字千秋谓文字警辟,足垂久远。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夫诗以一字千秋者也,史以千秋一字者也。”
yī míng bù shì一暝不视闭上眼睛,不再睁开。指死亡。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有断脰绝腹,一暝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
bù yīn yī shì,bù zhǎng yī zhì不因一事,不长一智智:聪明才智。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于那件事情的知识。宋·悟明《联灯会要·道本禅师》:“老赵州十八上便解破家散宅,徒为戏论,虽然如是,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yī lóng yī shé一龙一蛇比喻人的处藏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先秦 管仲《管子 枢言》:“周者不出于口,不见于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
yī nián bèi shé yǎo,sān nián pà jǐng shéng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绳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有胆气了。”
yī wǎn shuǐ wǎng píng chú duān一碗水往平处端
yī zhù chéng tiān一柱承天见“一柱擎天”。元·袁桷《李士弘枯木风竹图》诗:“西山古渊人莫测,一柱承天万牛力。”
qiān gǔ yī zhé千古一辙谓自古相同。清·周亮工《书影》卷六:“后村所谓‘谄谀以求悦,揣摩以幸中’,千古一辙也。”
zhuān yī bù yí专一不移移:改变,动摇。指对事业专心致志的追求,或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信守。东汉·班固《白虎通义》:“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yī wò bù qǐ一卧不起谓一病不愈。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自从倩女孩儿在折柳亭与王秀才送路,辞别回家,得其疾病,一卧不起。”
yī dǔ zǐ huài shuǐ一肚子坏水指人心肠很坏。端木蕻良《曹雪芹》第27章:“但此人一肚子坏水儿,吃人不吐骨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只能拉拢,不能得罪。”
yī biǎo rén cái一表人才形容人的相貌;仪表都很出色。元 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夫人,放着你这一表人物,怕没有中意的丈夫嫁一个么!”
quán guó yī pán qí全国一盘棋指全国各部门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全面安排,互相协作。邓小平《前十年为后十年做好准备》:“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
yī chī yī xǐng一痴一醒痴:傻。时而痴呆,时而清醒。汉·袁康《越绝书·外传纪策考》:“其为结僮之时,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
yī sī bàn sù一丝半粟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0回:“儿子不能挣得一丝半粟孝敬父亲,到要破费了父亲的产业,实在不可自比于人。”
yī léi èr shǎn一雷二闪形容躲避迅速。
yī shí sān kè一时三刻同“一时半刻”。清·李渔《凰求凤·夥媒》:“机缘凑,把愁肠暂丢,便难成,也一时三刻展眉头。”
dòng chá yī qiè洞察一切洞察:看得很清楚。对一切都看得清楚。形容对所有的事物都有深入准确的判断力。罗广斌《红岩》第五章:“浓黑的眉梢下,又是那双炯炯有神、明亮、洞察一切的目光,还是那无比坚定、声震屋宇的语音。”
yī gǔ bù dēng一谷不登见“一谷不升”。《管子·揆度》:“一谷不登,减一谷,谷之法什倍。”
xián yáng yī jù咸阳一炬咸阳:秦朝的都城;炬:火把,引申为火焚。咸阳的一把大火。指项羽率军到咸阳后将秦宫全部烧毁。泛指一把火烧光。《史记 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xīn kǒu rú yī心口如一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一样。形容诚实直爽。宋 汪应辰《题续池阳集》:“由是观世之议论,谬于是非邪正之实者,未必心以为是,使士大夫心口如一,岂复有纷纷之患哉!”
yī bān kuī bào一斑窥豹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yī shì shēng chūn一室生春整个房间里充满了愉快欢乐的气氛。
yī yán bàn zì一言半字指很少的一两句话《三遂平妖传》第二回:“袁公此时那有心情回答他一言半字,舒着双臂拉开,径奔石床上,取了如意册儿,翻身复上天门。”
yī zì yī jù一字一句①每字每句。②形容说话清楚从容。林兰《红棉袄》:“三婶子一点一点撕着那发了黑的棉花,一字一句地说:‘老三那孩子言不出语不进的,写不上,算不上,工作团咋派上他这个老实疙瘩。’”
yī zì yī zhū一字一珠形容歌声婉转圆润。也比喻文章优美,辞藻华丽。唐 薛能《赠歌者》诗:“一字新声一颗珠,转喉疑是击珊瑚。”
gū xíng yī yì孤行一意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全凭自己的意愿行事。清·钱谦益《父楫中议大夫加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制》:“孤行一意,惟知砥节而首公;榰柱众言,不屑市名而避怨。”
yī ér guāng一而光比喻彻底清除。同“一扫而空”。
yī zhī yī qī一枝一栖比喻找到一份职业或栖身之所
yán xíng yī zhì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一样。形容人表里如一。宋 赵善璙《自警篇 诚实》:“自此言行一致,表里相应,遇事坦然,常有余裕。”
yī xiē bàn xiē一些半些形容极少。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老实一句,‘打开板壁讲亮话’,这事一些半些,几十两银子的话,横竖做不来。”
chāng jué yī shí猖獗一时猖獗:凶猛而放肆。形容坏人或反动势力一时间显得特别凶猛放肆。周恩来《在延安欢迎会上的演说》:“曾经猖獗一时的法西斯党徒及其第五纵队的死期是一天一天逼近了。”
zhī qí yī bù dá qí èr知其一不达其二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宋·苏轼《汉武帝论》:“知其一,不达其二;见其利,不睹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