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shí yán ér féi食言而肥 | 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二十五年》:“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
yìng yùn ér chū应运而出 | 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 孙中山《建国方略·知行总论》:“由此观之,凡为需要所迫,不独人类能应运而出,创造发明,即物类亦有此良能。” |
bù dé ér zhī不得而知 | 得:能够。无从知道。 | 唐 韩愈《争臣论》:“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
cuì ér bù jiān脆而不坚 | 脆弱而不坚实。形容虚有其表。 |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
xīn yǒu yú ér lì bù zú心有余而力不足 | 心里非常想做;可是力量不够。 | 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
zhì yù yuán ér xíng yù fāng,dǎn yù dà ér xīn yù xiǎo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 | 考虑问题要变通灵活,行为则须端方不苟;胆量要大,心思要缜密。 | 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 |
xī xíng ér qián膝行而前 | 跪着用膝盖向前移动。形容敬畏恭谨之极。 | 《史记 项羽本纪》:“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 |
gǔ zhàn ér lì股战而栗 | 战:怕;栗:发抖。两腿发抖,不停地哆嗦。形容恐惧异常。 |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魏勃)因退立,股战而栗,恐不能言者,终无它语。” |
bù yào ér yù不药而愈 | 愈:病好了。生病不用吃药而自行痊愈。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37回:“老伯不必多虑,世妹之病,大约可以不药而愈。” |
lè ér wàng yōu乐而忘忧 | 高兴得忘记了忧愁 | |
sān mìng ér fǔ三命而俯 | 旧是指官职步步上升,态度也愈加谦虚。 | 《左传·昭公七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 |
yī huī ér jiù一挥而就 | 就:成。笔一挥就写(画)成了。 | 宋 朱弁《曲洧旧闻》第七卷:“东坡一挥而就,不日传部下,纸为之贵。” |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tíng树欲静而风不停 |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 《孔子家语·致思》:“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 |
chá chá ér míng察察而明 | 谓在细枝末节上用心,而自以为明察。 | 《晋书·皇甫谧传》:“若乃圣帝之创化也,参德乎二皇,齐风乎虞夏,欲温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 |
chǔ rùn ér yǔ础润而雨 | 柱子的基石润湿了,就是要下雨的征候。比喻见到一点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方向。 | 宋 苏洵《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
tóng nián ér yǔ同年而语 | 犹言相提并论。 | 汉·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
duó kuàng ér chū夺眶而出 | 眶:眼的四周。指眼泪无法控制地从眼里流出。形容心情非常激动或悲痛。 | 茅盾《子夜》六:“两粒大泪珠终于夺眶而出,掉在他的手上。” |
dāng xíng ér wáng当刑而王 | 谓先经受磨难而后飞腾黄达。 | 《汉书 黥布传》:“少时客相之,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 |
bù qī ér rán不期而然 | 期:料想;然:如此。没有想到会这样而竟然这样。表示出乎意料之外。 | 宋 王楙《野客丛书》:“盖其平日读外祖太史公记,故发于词旨,不期而然。” |
zhōu ér bù bǐ周而不比 | 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 |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
lè ér wàng fǎn乐而忘返 | 返:回还。快乐得忘了回去。形容沉迷于某种场合;舍不得离开。 | 《晋书 符坚载记上》:“坚尝如邺,狩于西山,旬余,乐而忘返。” |
bù hán ér lì不寒而栗 | 寒:寒冷;栗: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形容恐惧到了极点。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
rù bǎo shān ér kōng huí入宝山而空回 | 宝山:聚藏宝物的山。进入满藏宝物的山间却空着手而回来。比喻虽遇到了很好的机会,却一无所得。 | 《先拨志始》卷下:“在婿固不敢厚望,入宝山而空回,想岳亦不能忘情也。” |
táng ér huáng zhī堂而皇之 | 形容公然毫不隐讳地(多含贬义)。 | 鲁迅《花边文学 “莎士比亚”》:“末一句是客气话,赞成施先生的其实并不少,要不然,能堂而皇之的在杂志上发表吗?” |
cún ér bù yì存而不议 | 存:保留;议:讨论。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 唐·独孤及《仙掌铭并序》:“后代揭厉于玄踪者,聆其风而骇之,或谓诙诡不经,存而不议。” |
yáng cháng ér qù扬长而去 | 扬长:大模大样的样子。丢下别人;大模大样地离去。也作“徉长而去”。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说罢,深深一揖,扬长而去。” |
jù tǐ ér wēi具体而微 | 具体:大体具备;微:微小。内容大体具备;但布局、规模较小些。 |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
kě xiǎng ér zhī可想而知 | 想:推想。可以通过推想而了解真相。 | 宋 王楙《野客丛书 汉唐俸禄》:“而郊以吟诗废务,上官差官以摄其职,分其半禄,酸寒之状,可想而知。” |
qiáng miàn ér lì墙面而立 | 面对墙壁对立。形容目光短浅。亦作“面墙而立”。 | 《书·周官》:“不学墙面”孔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论语·阳货》:“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
yī gài ér yán一概而言 | 概:古代量粮食时刮平斗用的木棍;一概:一律。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 | 晋·葛洪《抱朴子·释滞》:“各从其志,不可一概而言也。” |
wēi ér bù chí危而不持 | 持:扶助,支持。国有危急之事,不须外力扶助便能安然平息。 | 战国·鲁·孔丘《论语》:“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yī sǎo ér kōng一扫而空 | 一下子便扫除干净;全部没有了。 | 宋 苏轼《题王逸少帖》诗:“出林飞鸟一扫空。” |
sì fēi ér shì似非而是 | 看来与常识相矛盾或相反而事实上却可能是正确的。 | |
jié shéng ér zhì结绳而治 | 原指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也指社会清平,不用法律治国的空想。 | 《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
yún wù zhī shèng,qǐng kè ér qì云雾之盛,顷刻而讫 | 盛:大;顷刻:一会儿;讫:完结。云雾再大,转眼间就会散净。比喻某种势力不会长久。 | 汉·魏朗《魏子》:“云雾之盛,顷刻而讫;暴雨之盛,不过终日。” |
yī fā ér bù kě shōu一发而不可收 | 事情一经发生便不能收住。 |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隋文帝》:“乱败之及,一发而不可收也。” |
bù yán ér yù不言而喻 | 言:说明;喻:了解;明白。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
rú rù bào yú zhī sì,jiǔ ér bù wén qí chòu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 鲍鱼:咸鱼;肆:店铺。如同进入咸鱼店,时间一长就闻不到它的腥臭味。比喻环境对人的熏染和影响。 |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
xué ér shí xí zhī学而时习之 | 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zá tà ér zhì杂沓而至 | 杂沓:众多而且杂乱。形容从四面八方纷纷而来的样子。 |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朋疑众难,杂沓而至。” |
yī gǔ ér xià一鼓而下 | 一次击鼓发动进攻就把敌人打跨了。指趁有利形势一举打垮敌人。 | 明·沈采《千金记·定谋》:“昨日令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迳截赵魏,掩其不备,一鼓而下。” |
bàn tú ér fèi半途而废 | 半途:半途上;废:中止。路走到一半停了下来。比喻事业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
yī gài ér lùn一概而论 | 概:古代量粮食时刮平斗槲的木棍;一概:一律。用同一个标准来评论、看待或处理。多形容不分性质、不加区别地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 |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章 怀沙》:“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
tóu zhuàn ér qù投传而去 | 传:符信。指弃官而去。 | 《后汉书·陈蕃传》:“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 |
mí ér zhī fǎn迷而知反 | 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有了过失能够改正。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袁术传》:“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
bù láo ér shí不劳而食 | 食:吃。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 张东林《古城春色》第二部:“我们掌柜的说,解放了不应当不劳而食。” |
zhí ér bù sì直而不肆 | 直:平直;肆:放肆。指耿直而不放肆。 |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58章:“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
zhī qí bù kě ér wéi zhī知其不可而为之 | 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rì chū ér zuò,rì luò ér x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作:做工。太阳升起就做工,太阳下山就休息。泛指简朴单纯的生活。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2章:“如果你从小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 |
qǔ ér dài zhī取而代之 | 夺取别人的地位、权利而代替他。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
yǒu guò zhī ér wú bù jí有过之而无不及 | 过:超过;及:赶上。达到。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没有赶不上的。 | 《论语·先进》:“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
tǐng shēn ér chū挺身而出 | 形容遇到危难时;勇敢地站出来;担当其任。挺:挺起身来;勇敢刚毅的样子。 | 《旧五代史 周 唐景思传》:“后数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使人告于邻郡,得援军数百,逐其草冠,复有其城,毫民赖是以济。” |
jiē zhǒng ér lái接踵而来 | 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到来;脚步紧相连。 | 清 曾朴《孽海花》第25回:“当此内忧外患接踵而来,老夫子系天下人望,我倒可惜他多此一段闲情逸致!” |
sān guò jiā mén ér bù rù三过家门而不入 | 指夏禹治水的故事,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 陶铸《崇高的理想》:“如众所周知的,夏禹在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 |
bù yì ér fēi不翼而飞 | 翼:翅膀;不翼:没有翅膀。没有翅膀就飞走了。形容消息等流传迅速;也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也作“无翼而飞”。 | 战国 齐 管仲《管子 戒篇》:“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 |
yī yán ér dìng一言而定 | 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反悔。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一言而定三国。” |
yī ér èr,èr ér yī一而二,二而一 | 两件事看似不同,实际上却相同。 | 明 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九回:“天子神仙,一而二,二而一,岂有三茅祖师之印,陛下用不得之理?” |
xué ér yōu zé shì学而优则仕 | 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 《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tuō kǒu ér chū脱口而出 | 指话语未经思索;随口而言。脱口:不加思索地开口说。 | 清 吴趼人《瞎骗奇闻》:“我晓得你这个人向来是有口无心的,但也不可不拘什么话便脱口而出。” |
xué ér hòu zhī bù zú学而后知不足 | 只有经过学习,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 | 江泽民《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的讲话》:“不知,就要学习,学而后知不足。” |
shì kě ér zhǐ适可而止 | 做到适当的程度就停止。比喻做事恰到好处。 | 先秦 孔子《论语 乡党》:“不多食”宋 朱熹集注:“适可而止,无贪心也。” |
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 | 三国 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
xiàng ruò ér tàn向若而叹 | 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叹不如。 | 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
liàng lì ér xíng量力而行 | 量:估量;估计;行:做;干。衡量自己的力量去行事。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十五年》:“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 |
fú ér shì tiān伏而咶天 | 咶:以舌舔物。伏地以舌舔天。比喻所行与所求不一致,无法达到目的。 | 荀况《荀子 仲尼》:“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 |
bù píng ér míng不平而鸣 | 平:公平;鸣:发出声音。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 | 明·瞿佑《剪灯新话·令狐生冥梦录》:“偶以不平而鸣,遽获多言之咎。” |
fèi shū ér tàn废书而叹 | 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
yán yǒu jìn ér yì wú qióng言有尽而意无穷 | 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 | 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
bù huān ér sàn不欢而散 | 欢:高兴;愉快;散:分开;分手。很不愉快地分手。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众客咸不欢而散。” |
duó mén ér chū夺门而出 | 夺门:破门,奋力冲开门。猛然奋力冲开门出去。形容迫不及待。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1回:“轻轻拨去门闩,拏在手中,预备当作兵器,可以夺门而出。” |
jī rǎng ér gē击壤而歌 | 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打击土堆而唱歌。比喻太平盛世,人人丰衣足食 | 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一回:“衣冠辐辏,车马喧阗,人人击壤而歌,处处笙箫而乐。” |
bù móu ér hé不谋而合 | 谋:计议;商议;合:相合一致。事先没有商量过而彼此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 晋 干宝《搜神记》第二卷:“二人之言,不谋而合。” |
shì ér bú jiàn视而不见 | 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没看见。 | 先秦 庄周《庄子 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
xuán ér wèi jué悬而未决 | 一直拖在那里,没有得到解决。 | 孙中山《救国之急务》:“已将一切问题决定,惟有如何处置国会一层,悬而未决。” |
bù qī ér yù不期而遇 | 期:约定时日;遇:相逢;会面。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逢。也作“不期而会”。 | 南朝 梁 简文帝《湘宫李智倩法师墓志铭》:“不期而遇,襄水之阳。” |
cè mù ér shì侧目而视 | 侧目:斜着眼睛;视:看。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去看。形容拘谨畏惧或愤怒的样子。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汲郑列传》:“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
tuō yǐng ér chū脱颖而出 | 如果毛遂早得到任用;就会像锥子放在布袋里那样;锥针都能全部穿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脱:脱露。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
zhī nán ér tuì知难而退 | 知道困难就退却下来。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 |
xiǎng xiǎng ér bǎo乡乡而饱 | 乡:通“飨”;乡乡:吃得很满足。形容吃得很满足的样子。 | 战国·赵·荀况《荀子·荣辱》:“亦呥呥而噍,乡乡而饱已矣。” |
miàn qiáng ér lì面墙而立 | 比喻不学之人,如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 | 《尚书·周官》:“不学墙面。”孔安国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
qǐ zú ér dài企足而待 | 抬起脚后跟等着。比喻盼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 |
bù zhàn ér kuì不战而溃 | 溃:溃败。没有开战就自行崩溃。形容毫无战斗力。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9回:“孙膑使人挑庞涓之头示之,步军不战而溃。” |
bù gēng ér shí,bù zhī ér yī不耕而食,不织而衣 | 耕:翻松田土以备播种。不种田却有饭吃,不织布却能穿丝绸。形容不劳而获。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9卷:“又想起做和尚的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住下高堂清舍,烧香吃茶。” |
cóng tiān ér jiàng从天而降 | 天上掉下来的。 | 东汉 班固《汉书 周亚夫传》:“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 |
cù xī ér tán促膝而谈 | 促:靠近。靠近坐着谈心里话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40卷:“你看他剖橙而食,促膝而谈,欲去欲留,相调相谑。” |
hé ér wéi yī合而为一 | 两个或更多的事物合成一个。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春申君列传》:“臣为王虑,莫若善楚。秦、楚合而为一以临韩,韩必敛之。” |
yī hōng ér sàn一轰而散 | 形容聚在一起的人一下子吵吵嚷嚷地走散了。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8回:“大家才嘻嘻哈哈一轰而散,跑出去了。” |
téng kōng ér qǐ腾空而起 | 腾空:向天空飞升。向高空升起。 | 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回:“李靖正欲挽留,只见那女子拨转马头,那马即腾空而起,倏忽不见。” |
chū yū ní ér bù rǎn出淤泥而不染 | 淤泥:水底的污泥;染:沾。生长在污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 | 宋 朱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而不妖。” |
gǎn nù ér bù gǎn yán敢怒而不敢言 | 心里愤怒而嘴上不敢说。指慑于威胁,胸中愤怒不敢吐露。 | 唐 杜牧《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
yī yōng ér shàng一拥而上 | 形容周围的人同时向一个目标猛挤过去。 | 钱钟书《围城》:“每人手提只小箱子,在人堆里等车,时时刻刻鼓励自己,不要畏缩,第一辆新车来了,大家一拥而上。” |
yī wǎng ér shēn一往而深 | 见“一往情深”。 | 明·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
yī ér guāng一而光 | 比喻彻底清除。同“一扫而空”。 | |
chū wū ní ér bù rǎn出污泥而不染 | 比喻生于污浊的环境却不受污染,依然保持纯洁的品格。 | 宋 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wàng ér shēng wèi望而生畏 | 看着就害怕。生畏:害怕。 | 先秦 孔子《论语 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
jiá rán ér zhǐ戛然而止 | 戛然:像声词。声音突然停止。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95回:“满场生旦净末,同声一个曲牌,也听不来南腔北调,只觉得如出一口。唱了几套,戛然而止。” |
jí guā ér dài及瓜而代 | 及:到。到明年瓜熟时派人接替。指任职期满由他人继任。 | 《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 |
lè ér wàng guī乐而忘归 | 乐:喜悦。非常快乐,竟忘记返回。形容非常留恋。 |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西巡狩,乐而忘归。” |
yǎn rán ér shì奄然而逝 | 奄然:忽然。忽然死去。 | 宋·陆九渊《与朱元晦书》:“比日不知何疾,一夕奄然而逝。” |
yī hē ér jiù一呵而就 | 一口气完成。 |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十四:“感兴不来,也不能勉强去酝酿。当它来的时候,酝酿成熟,故能提起锐笔,一呵而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