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东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东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dōng bǔ xī còu东补西凑指各处挪借,凑集款项。同“东挪西凑”。朱自清《哀互生》:“他东补西凑地为立达筹款子,还得跑北京,跑南京。”
dōng guān xù shǐ东观续史东观:汉代官家藏书的地方。原指汉代女史学家班昭奉诏就东观续成其兄班固没有完成的《汉书》。后用以指女子才学高深。《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
dōng gǔn xī pá东滚西爬形容溃逃时的狼狈相。《中国民间故事选·铁金刚》:“打得官兵东滚西爬,急忙逃命。”
dōng xī nán běi东西南北指四方、到处、各地、普天下或方向;亦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东西南北,谁敢安处。” 《礼记·檀弓上》:“今丘(孔子)也,东西南北之人也。”
dōng chuáng jiāo xù东床娇婿对女婿的美称。《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回:“东床娇婿实堪怜,况过青春美少年。”
dōng kuāng xī piàn东诓西骗指到处说谎诈骗。《孤本元明杂剧 东篱赏菊》第二折:“若论我,半个字也不识,若说道抵换官物,盗使印信,东诓西骗,天下绝魁。”
dōng zhēng xī yuàn东征西怨语本《书·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本谓商汤向一方征伐,则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来解救自己。后因以“东征西怨”谓帝王兴仁义之师为民除害,深受百姓拥戴。语出《书·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dōng yóu xī guàng东游西逛同“东游西荡”。《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四人帮’横行时,有些学生基本上不上课,东游西逛,学得‘油腔滑调’。”
dōng shǎn xī duǒ东闪西躲闪:侧身急避;躲:躲避。形容四处躲避。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1回:“卢俊义挺着朴刀,随后赶去,李逵在林木丛中东闪西躲。”
shuō dōng dào xī说东道西没有中心地随意说。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四章:“老工程师哪有工夫听别人说东道西?”
dōng zhāng xī qù东张西觑同“东张西望”。《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只见前面一个人摇摆将来,见张贡生带了一伙家人东张西觑,料他是个要嫖的勤儿没个帮的人,所以迟疑。”
dōng tóu xī cuàn东投西窜同“东奔西走”。
dōng piāo xī xǐ东飘西徙谓到处漂流,迁徙无定。明·陆采《明珠记·江会》:“几年间东飘西徙,今日里天教重会。大海船头,果有相撞时。”
mǎi dōng mǎi xī买东买西指买各种物品明 李开先《林冲宝剑记》第29出:“买东买西使官钱,点驴点马是买卖。”
dōng dàng xī chú东荡西除指四处征伐。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九回:“昔日魏武祖皇帝,东荡西除,南征北讨,非容易得此天下。”
shī zhī dōng yú失之东隅早上丢失了(晚上又收回来);比喻开始失败(最后取得成功)。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dōng bēn xī zhuàng东奔西撞形容无固定目标,到处乱闯。明·高濂《玉簪记·依亲》:“骤然起兵戈,扰攘。卷尘飞,东奔西撞,娇儿拆散知何往?”
dōng lán xī zǔ东拦西阻指极力阻拦。《雪岩外传》第十回:“众家人听说,忙东拦西阻的教他们止声。”
zhǐ dōng huà xī指东画西指说话时的手势动作。比喻说话避开主题,东拉西扯。宋 释悟明《联灯会要 道闲禅师》:“到处插语,指东划西,举古举今。”
dōng piāo xī dàng东飘西荡指不固定,没有着落。也指无定向地漂浮。明 无名氏《苏九淫奔》第一折:“去汴梁买马,不想东飘西荡,将本钱尽行折了。”
dōng qiáo xī wàng东瞧西望指到处乱看。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刘老老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锣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
dōng wán xī quē东完西缺谓短缺,不完备。
dōng líng xī suì东零西碎指零碎,分散,不集中。郭沫若《文艺论集 自然与艺术》:“他们把他们父亲的财产东零西碎地铺满了一堂,没有丝毫处理的手腕。”
fù zhī dōng liú付之东流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象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唐 高适《封丘县》诗:“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
dōng chí xī chěng东驰西骋同“东奔西走”。清·贯公《拒约须急设“机关日报”议》:“电传消息,或两国议和,交涉问题,而调查员东驰西骋,察其人心舆论,以知其彼此方针。”
hé dōng sān qiè河东三箧指亡失的书籍。语出《汉书 张安世传》:“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
zhǐ dōng huá xī指东划西亦作“指东画西”。①谓说话东拉西扯。②比喻说话时以手势比画动作。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四:“说青道黄,指东划西。”
dōng mò xī tú东抹西涂见“东涂西抹”。清·龚自珍《金缕曲·沈虹桥广文小像题词》词:“只东抹西涂还肯。两载云萍交谊在,更十行斜墨匆匆印。”
dōng chě xī zhuāi东扯西拽谓事情互相纠缠。犹言拆东补西。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别件事,或者有些东扯西拽,东掩西遮,东三西四,不容易说话。这做媒乃是冰人撮合,一天好事。”
dōng lín xī shè东邻西舍住在左右前后的街坊邻居。唐 戴叔伦《女耕田行》:“东邻西舍花发尽,共惜余芳泪满衣。”
dōng yě bài jià东野败驾春秋时善御者东野稷见重于鲁庄公。其御左右旋转,合规之圆;进退抑扬,中绳之直。自矜其能,驱马转百圈而不止,结果马力竭尽,以失败而告终。后以此比喻自恃才高,弄巧成拙。春秋时善御者东野稷见重于鲁庄公。其御左右旋转,合规之圆;进退抑扬,中绳之直。自矜其能,驱马转百圈而不止,结果马力竭尽,以失败而告终。
dōng xǐ xī qiān东徙西迁同“东迁西徙”。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黄宗羲》:“宗羲窜匿草莽,东徙西迁,屡濒于危。”
tōu dōng mō xī偷东摸西指小偷小摸。元 无名氏《村乐堂》第二折:“那个弟子孩,不似好人,偷东摸西,打发他去了吧。”
dōng chuǎng xī duó东闯西踱谓盲目地四处闯荡。茅盾《子夜》六:“他很想跑开,但想到不吴芝生作伴,到底比起独自东闯西踱较为‘有聊’,便又舍不得走。”
dōng kē xī zhuàng东磕西撞犹言东奔西撞。《醒世姻缘传》第三五回:“你道这几件事岂是容易做的?这都是要脚奔波,足不沾地的勾当,岂是教书人所为?[汪为露]失了魂的一般东磕西撞。”
dōng hǎi shì bō东海逝波东逝大海的波涛。比喻大势已去,无法挽回。明·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纵有真心为国、束身自好者,恐亦孤掌难鸣也。东海逝波,其奈之何哉!”
dōng xī nán shuò东西南朔指居处无定之人。同“东西南北”。
dōng nù xī yuàn东怒西怨比喻迁怒于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厉色扬声,东怒西怨。”
dào dōng shuō xī道东说西见“道西说东”。《刘知远诸宫调·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自入舍做女婿,觑俺咱似儿戏,使着后,道东说西畅憋气。”
dōng héng xī dǎo东横西倒形容杂乱。刘复《晓》诗:“回看车中,大家东横西倒,鼾声呼呼。”
dōng líng xī sàn东零西散形容零落分散。明·袁宏道《致萧允升庶子》:“曾未几何,而东零西散,念方既已下世,先兄继之,射堂秋月,有若隔世,人生会合,何可常也!”
dōng zǔn xī jié东撙西节谓从各方面节省。郭沫若《塔·万引》:“他在这样踌蹰时,他的家计却一天一天地逼迫拢来了,亏他的夫人挖肉补疮,东撙西节地还能勉强维持着。“
dōng chuān xī zhuàng东穿西撞同“东奔西撞”。《隋唐演义》第二六回:“次日进城中访察……亦不晓得那张善士住在何处,东穿西撞,但闻街谈巷语,东一堆西一簇,说某家送了几千两,某家送了几百两。”
dōng nán bàn bì东南半壁半壁:半边。指长江中下游及其以东、以南的半边江山。元·施君美《幽闺记·虎狼扰乱》:“金朝那解番狼将,血溅东南半壁天。”
guān xī chū jiàng,guān dōng chū xiàng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关:函谷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民风好文,多出宰相;函谷关以西的地区,民风好武,多出将帅。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虞诩传》:“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
dōng duǒ xī cáng东躲西藏指到处躲避藏匿。明 无名氏《伐晋兴齐》:“杀的他军兵胆碎魂先丧,一个个哭啼啼东躲西藏。”
dōng nán zhī bǎo东南之宝谓东南地区的杰出人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张华见褚陶,语陆平原曰:‘君兄弟龙跃云津,顾彦先凤鸣朝阳,谓东南之宝已尽,不意复见褚生!’”
dōng nán zhú jiàn东南竹箭《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后因以“东南竹箭”比喻优秀人才。《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
dōng chuāng shì fàn东窗事犯见“东窗事发”。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dōng chuáng zhī xuǎn东床之选谓佳婿的人选。五代·危德兴《寻阳长公主墓志》:“潜应坦腹之姿,妙契东床之选。”
dōng mén huáng quǎn东门黄犬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事见《史记·李斯列传》。后以“东门黄犬”作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史记·李斯列传》载: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dōng sōu xī luó东搜西罗指到处寻找与搜集。许地山《空山灵雨 补破衣的老妇人》:“我们所为,原就和你一样,东搜西罗,无非是些绸头布尾,只配用来补补破衲袄罢了。”
dōng fēng chuī mǎ ěr东风吹马耳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xù rì dōng shēng旭日东升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形容朝气蓬勃的气象。旭日:早晨刚出来的太阳。《诗经 邶风 匏有苦叶》:“緇緇鸣雁,旭日始旦。”
jìn fù dōng liú尽付东流比喻完全丧失或前功尽弃。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79回:“那缘法尽了,往时的情义尽付东流,还要变成了仇怨。”
dōng fēng guò ěr东风过耳见“东风射马耳”。清·容闳《西学东渐记》:“学生在美国……绝无敬师之礼,对于新监督之训,若东风之过耳。”
dōng fēng shè mǎ ěr东风射马耳射:射出。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充耳不闻,无动于衷。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nán zhēng běi zhàn,dōng dàng xī shā南征北战,东荡西杀征:征战;荡:扫荡。形容转战南北,奋勇杀敌。晋剧《打金枝》第二场:“父王的江山,是他郭家父子南征北战,东荡西杀,十大汗马功劳争来的。”
dōng zǒu xī gù东走西顾比喻顾虑多。《古诗源》卷三:“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dōng zǒu xī zhuàng东走西撞同“东奔西撞”。《四游记·华光闹东岳庙》:“闻你不是好人,东走西撞,无事不为,今来我东岳庙则甚。”
wàn shì jù bèi,zhǐ qiàn dōng fēng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9回:“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dōng fú xī dǎo东扶西倒从这边扶起,却又倒向那边。比喻顾此失彼。也形容坏习气太多,纠正了这一点,那一点又冒头了。宋 杨万里《过南荡》诗:“笑杀槿篱能耐事,东扶西倒野酴醿。”
shēng dōng jī xī声东击西迷惑敌人的一种战术;虚张声势说攻击东边;实际进攻西边。声:声张;击:打击。唐 杜佑《通典 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jiǎo jīn dōng lù角巾东路《晋书·羊祜传》:“尝与从弟琇书曰:‘既定边事,当角巾东路,归故里,为容棺之墟。’”意谓辞官退隐,登东归之路。后用以为归隐的典故。《晋书·羊祜传》:“尝与从弟琇书曰:‘既定边事,当角巾东路,归故里,为容棺之墟。’”
dōng shān gāo wò东山高卧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晋书·谢安传》:“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
dōng cáng xī duǒ东藏西躲形容为了逃避灾祸而到处躲藏。明 无名氏《伐晋兴齐》第四折:“杀的他军兵胆碎魂先丧,一个个哭啼啼东躲西藏,枪刀剑戟都潎样。”
dà jiāng dōng qù大江东去长江的水往东奔流而去。后借用为词牌名。多表示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宋·苏轼《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wú dào dōng yǐ吾道东矣道:主张。自己的学术主张得人继承和推广。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郑玄传》:“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dōng bēn xī xiàng东奔西向谓各奔东西,互不相关。明·无名氏《苏九淫奔》第二折:“你也光,我也光,东奔西向,我就养遍濮州城,你也难来拦当。”
dōng nán zhī xiù东南之秀谓东南地方的杰出人才。《南史·王筠传》:“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职。”
tǎn fù dōng chuáng坦腹东床旧作女婿的美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或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dōng zhēng xī tǎo东征西讨指四处出战征伐。唐 杨炯《左武卫将军成安子崔献行状》:“至如出车授钺,东征西讨,孤虚向背。”
dōng niǔ xī wāi东扭西歪嘴唇不停地做怪样而实际并未说话柯岗《逐鹿中原》第四章:“只因年深日久水分充足,也就东扭西歪枝桠交错地长了起来。”
dōng dǎo xī wāi东倒西歪歪歪倒倒的。形容站立不稳;或位置不正;倾斜欲倒的样子。也形容杂乱无章。元 萧德祥《杨氏女杀狗劝夫》:“他两个把盏儿吞,直喝得醉醺醺的,吃得东倒西歪。”
tóng shān xī bēng,luò zhōng dōng yìng铜山西崩,洛钟东应比喻重大事件彼此相互影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铜山西崩,灵钟应应。”
dōng tōu xī mō东偷西摸指暗中干不正当的事。清 曾朴《孽海花》第30回:“她还是馋猫儿似的东偷西摸。”
xī pín dōng xiào西颦东效西施捧心、东施效颦。比喻以丑陋学美好而愈显其丑。清 无名氏《少年登场》:“西颦东效,没来由把国民价值扫地尽了。”
fù dōng hǎi ér sǐ赴东海而死赴:往,去。跳进东海淹死。形容决心很大。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彼则肆然而为帝,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dōng hǎi jīng bō东海鲸波东海上的汹涌波涛。比喻来自东方的侵略。高珪《岳坟感赋》诗:“东海鲸波谁可靖,只今惜少岳家军。”
dōng chě xī lā东扯西拉形容说话离题,没有中心。《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制台问了几句话,亏他东扯西拉,居然没有露出马脚。”
mǎ shǒu yù dōng马首欲东谓东归;返回。语本《左传·襄公十四年》:“栾黡曰:‘晋国之命,未是有也。余马首欲东。’乃归。”杨伯峻注:“秦兵在西,东则归矣。”语出《左传·襄公十四年》:“栾黡曰:’晋国之命,未是有也。余马首欲东。’乃归。”杨伯峻注:“秦兵在西,东则归矣。”
dōng xi nán běi rén东西南北人指居处无定之人。《礼记 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於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於是封之,崇四尺。”郑玄注:“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
zhǐ dōng huà xī指东话西犹言东拉西扯。谓说话文不对题或空言不实。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七回:“三荷包再问问他,他便指东话西,一味支吾。又说:“临时我自来照料。”又说:“连我也不懂得甚么。”三荷包无可奈何,只得辞了出来,又与丁师爷商量。”
dōng pǎo xī diān东跑西颠比喻到处奔走。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四:“他和他的那个组,打地,评等级,品好赖,劈青苗,东跑西颠,整整地忙了五天。”
dōng fēng rén miàn东风人面指一年一度的春风依旧,而当年邂逅含情之人却不得重见。
dōng chuǎng xī zǒu东闯西走指没有目的和方向地四处闯荡。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二回:“都是你这老不贤,养这祸根,终日纵他性子,任他东闯西走,惹祸招非,如今弄出事来了。”
dōng ái xī wèn东捱西问谓四处探问、打听。《平妖传》第十五回:“这些众人当一场生意,见神见鬼,东捱西问,那有消息。”
dōng chāo xī xí东抄西袭胡乱抄袭别人的文章。《文明小史》第三四回:“毓生又会想法,把人家译就的西文书籍,东抄西袭,作为自己译的东文稿子,印出来,人家看得佩服。”
dōng yuàn xī nù东怨西怒谓任意指责别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须求趋竞,不顾羞惭,比较材能,斟量功伐,厉色扬声,东怨西怒;或有协持宰相瑕疵,而获酬谢,或有喧聒时人视听,求见发遣;以此得官,谓为才力,何异盗食致饱,窃衣取温哉!”
dōng xī yì miàn东西易面指东西方向颠倒。后比喻是非颠倒,视听淆乱。汉 贾谊《新书 审微》:“事之適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
dōng wàng xī guān东望西观同“东张西望”。《再生缘》第十一回:“这边受专心等,东望西观只候临。”
dōng mén zhú tù东门逐兔见“东门黄犬”。《史记·李斯列传》载: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dōng bēn xī zǒu东奔西走到处奔跑。形容四处奔忙或为某个目的而四下活动。也形容到处逃窜。走:跑。元 魏初《沁园春 留别张周卿韵》:“甚年来行役,交情契阔,东奔西走,水送山迎。遥望神州,故人千里。”
dōng bēn xī táo东奔西逃同“东逃西窜”。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打过多少次败仗,东奔西逃,最后决定了与汉家和好的大计。”
dōng chuāng xiāo xī东窗消息见“东窗计”。明·无名氏《精忠计·东窗》:“心事难凭枉致疑,夫人其实好心机,凭此黄柑无后患,东窗消息少人知。”
fù dōng liú付东流付:交给;东流:向东的河流。扔在东流的江河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往常个侍衾裯,都做了付东流。”
dōng chuáng jiāo kè东床娇客同“东床娇婿”。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三折:“东海龙神差老僧来做媒,招你为东床娇客。”
dōng fēng hào dàng东风浩荡东风:春风。指吹着强劲的春风。形容春风吹拂大地,大地即将万象更新,面貌焕然。唐·李咸用《春日》:“浩荡东风里,裴回无所亲。危城三面水,古树一边春。”
dōng lín xī zhǎo东鳞西爪原指画在云中的龙这里露一片鳞;那里露一只爪;不见全貌。现比喻零碎散乱、不全面。清 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二节:“以上所引,虽东鳞西爪,语焉不详。”
xī wāi dōng dǎo西歪东倒歪:偏斜。指身不由己,倾斜不稳。也形容物体倾斜不牢固。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刘郎中<粉蝶儿一套>》:“柱肚撑肠酒力催,西歪东倒脚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