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之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之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qiū shān zhī gōng丘山之功比喻功绩伟大。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故乃建秋山之功,享不訾之禄。”
fǔ guǐ zhī fēng簠簋之风簠簋:古代食器、祭器。指官吏贪财受贿的风气。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六卷:“于是干谒不行,孤寒吐气,簠簋之风为之一变。”
zhù jié zhī qíng伫结之情伫:贮积。积于内心的思念之情。形容思念之情极为深切。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七年》:“愿单出一相见,以写伫结之情。”
jīn rén zhī zhēn金人之箴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孔子家语 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shuāng lù zhī bēi霜露之悲对父母先祖的悲思。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终制》:“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
ān shēn zhī chù安身之处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0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niú kǒu zhī xià牛口之下借指卑下的地位。《史记·商君列传》:“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而原望见,行而无资,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吕氏春秋·举难》等又载有宁戚饭牛得到齐桓公赏识的事。
fèi fǔ zhī yán肺腑之言肺腑:指内心。发自内心的真挚诚恳的话语。元 郑德辉《刍梅香》第二折:“小生别无所告,只索将这肺腑之言,实诉与小娘子。”
shī bài shì chéng gōng zhī mǔ失败是成功之母母:先导,根源。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就能取得胜利。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经验对于干部是必需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shéng zhī yǐ fǎ绳之以法绳:准绳;引申为制裁;之:代词代犯法的人;以:用;拿;法:法律;法令。用法律作准绳;给予制裁。汉 冯衍《上疏自陈》:“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dǒu shāo zhī rén斗筲之人斗:容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斗、筲都是容量不大的器具。像斗筲那样容量的人。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亦用为自谦之词。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bù dēng dà yǎ zhī táng不登大雅之堂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艺作品)。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部评话,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xuē biàn zhī mén薛卞之门薛:古代善于鉴定刀剑的薛烛;卞:指发现宝玉的楚人卞和。比喻善于鉴赏人才的人。唐·李白《与韩荆州书》:“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
qī bù zhī cái七步之才形容人有才气;文思敏捷。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yī fàn zhī xiān一饭之先时间上先吃一顿饭。指年龄比别人稍长。春秋·鲁·左丘明《国语·越语》:“寡人礼先壹饭矣。”
kū yú zhī sì枯鱼之肆枯鱼:干鱼;肆:铺子。卖干鱼的铺子。比喻事情已到不可挽回的绝境。庄周《庄子 外物》:“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qiáng nǔ zhī mò强弩之末弩:古代用机械发箭的弓;末:指箭射出后的最末一段射程时;失去了攻击力。用强劲的弓射出的箭;射程已到尽头。比喻原本强大;可现在已衰竭无力了。西汉 司马迁《史记 韩安国传》:“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
wū niǎo zhī qíng乌鸟之情乌:乌鸦;乌鸟:传说小乌鸦能反哺老乌鸦。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三国·魏·文钦《降吴表》:“钦累世受魏恩,乌鸟之情,窃怀愤踊。”
nán shān zhī shòu南山之寿南山:终南山。寿命像终南山那样长久。《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
fù rén zhī rén妇人之仁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sān qiān zhī jiào三迁之教汉 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后人用“孟母三迁”、“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
fá xìng zhī fǔ伐性之斧伐:砍伐;性:性命,生机。砍毁人性的斧头。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孟春》:“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
fù zhī dù wai付之度外谓置于胸臆之外,不加考虑。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jiān rén zhī cái兼人之材兼人:胜过人;材:通“才”,才能。超出一般人的才能。形容人能力强。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8回:“一天到晚,忙了东又忙西,就是有兼人之材,恐怕亦办不了。”
bù biàn zhī chù不便之处指不方便的地方。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54回:“阿珠要自己去劝,毕竟有好些不便之处,亦不敢上楼。”
wàn shì zhī yè万世之业传之万世的不朽功业。汉·贾谊《过秦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bù chěng zhī tú不逞之徒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贬义)。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年》:“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
yī gù zhī róng一顾之荣顾:看。指被有才学的人看一下就立即抬高了身价。
zài shí zhī mù gēn bì shāng再实之木根必伤一年之内再度结果的树,根必受伤。比喻过度幸运,反而招致灾祸。南朝·宋·范哗《后汉书·马皇后纪》:“常观富贵之家,禄位重叠,犹再实之木,其根必伤。”
hán niú zhī dǐng函牛之鼎函:包含,包容。能容纳一头牛的大鼎。形容气势宏大。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不敢入。”
yù bàng xiāng zhēng,zuò shōu yú wēng zhī lì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蔡东藩《唐史演义》第三回:“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看他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也不为迟呢?”
sāi wēng zhī mǎ塞翁之马塞马。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序一:“嗟乎嗟乎!廿年幻梦,如此收场;万里故乡,罔知所适。若论祸福,塞翁之马难知;语到死生,庄子之龟未卜。叹浮生其若梦,为欢几何?抚结局以如斯,前尘已矣。”
guó zhōng zhī guó国中之国指一个国家内不受中央政权统辖的政权或地方。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六章:“上海市民也因租界形成‘国中之国’,中国人民不能在自己的领土上举行爱国运动,无不恨恨不已。”
shì fēi zhī dì是非之地有麻烦或争议的地方。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我想第一步只有让你师父跳出是非之地,哪一方面都不帮。”
shōu zhī sāng yú收之桑榆《后汉书 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谓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后以“收之桑榆”谓事犹未晚,尚可补救。《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gē bì zhī méng割臂之盟割臂:刺破胳臂;盟:盟约。原指春秋战国时鲁庄公与孟任割破胳臂,订下婚约。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宁约(指男女秘订婚约)。《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閟。而以夫人言,许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
sān zhé zhī gōng三折之肱肱:胳膊。几次断臂,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精深。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9回:“今闻老爷大展三折之肱,治我一国之主,若主上病愈,老爷江山有分,我辈皆臣子也,礼当拜请。”
tāo huì zhī jì韬晦之计韬:把才华隐藏起来;晦: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dì zhǔ zhī yì地主之谊即招待外地来的客人;当地主人应尽的义务。地主:当地的主人。谊:情谊。左丘明《左传 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谓子贡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
chéng rén zhī è乘人之厄乘:趁;厄:苦难。趁人家危难的时候加以要挟或陷害。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神女》:“子诚敝人也,不念畴昔之义,而欲乘人之厄,予过矣!”
luó zhī yī mù罗之一目网之一孔。比喻局部在整体中才能起其作用;脱离了整体,局部便不起作用。《淮南子 说山训》:“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今非昔比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
yī zhī yǐ shèn一之已甚见“一之谓甚”。唐·任蕃《梦游录·张生》:“酒至白面少年,复请歌。张妻曰:‘一之已甚,其可再乎?’”
bù shì zhī yè不世之业不世:非常、非凡。稀世罕有的功业。明 陈忱《水浒后传》第四十回:“宗兄威行海外,文武忠良成救驾之功,建不世之业。”
gè zhōng zhī rén个中之人指曾亲历其间或深明其中情理的人。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七卷:“据下官看起来,不是个中之人。”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zhuó zhuī zhī dì上无片瓦,下无卓锥之地卓:直立。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云居膺禅师法嗣》:“问:‘上无片瓦,下无卓锥时如何?’师曰:‘莫飘露么。’”
yán zhī zhě wú zuì,wén zhī zhě zú yǐ jiè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言者:说话的人;闻者:听话的人;足:足以,值得;戒:警惕。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诗经·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bīng gé zhī huò兵革之祸兵革:兵器战甲,引申为战争。指发生战争。东汉·班固《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将有急怒之谋,以生兵革之祸。”
yuán yuán zhī mín元元之民众百姓;善良的百姓。汉·贾谊《过秦论》:“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yī mìng zhī róng一命之荣谓受任一官的荣耀。明·沈德符《野获编·礼部二·滁阳王奉祀官》:“后人不叨一命之荣。滁阳之祭,亦仅有司岁终一举而已。”
jiāo bì shī zhī交臂失之交臂:胳膊碰胳膊。胳膊相碰;擦身而过。指当面错过或失掉好机会。庄周《庄子 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
zhé jiǎo zhī kǒu折角之口形容人口才很好,善于辩论。东汉·班固《汉书·朱云传》:“五鹿狱狱,朱云折其角。”
méi shuò zhī yán媒妁之言媒妁:说合婚姻的人。媒人的介绍。《孟子 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dǒu shāo zhī qì斗筲之器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两升。比喻气量狭窄、见识短浅的人。宋 曾慥《类说》引《使辽录 南朝峭汉》:“弼曰:‘臣斗筲之器,不足道;本朝人材胜如臣者,车载斗量,安可数计!”
jūn zǐ zhī jiāo dàn ruò shuǐ君子之交淡若水君子:品行端正的人。君子的交往清淡如水,而不是互相拉拢、利用。战国·宋·庄周《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qīng gài zhī jiāo倾盖之交盖:古车篷;倾盖:停车。指一见如故的朋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念秧》:“误认倾盖之交,遂罹丧资之祸。”
yī jiā zhī zhǎng一家之长家庭的当家人。刘斯奋《白门柳·鸡鸣风雨》第六章:“一家之长冒起宗就断然决定:所有男丁立即剃掉头发。”
lí lóu zhī míng离娄之明离娄:古代人名,视力很好。比喻视力极好。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tiān fǔ zhī tǔ天府之土天府:天然的仓库。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tiān fǔ zhī guó天府之国天府:天生的仓库;国:地区。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后专指四川。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zhǎo yá zhī shì爪牙之士爪牙:比喻辅佐的人。指勇敢的卫士或得力的助手。春秋·鲁·左丘明《国语·越语上》:“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xián gē zhī yīn弦歌之音弦歌:弦乐。弹琴和唱歌的声音。泛指教学活动。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
gǔ zhǎng zhī jiān股掌之间股:大腿。在大腿和手掌之间。比喻在操纵控制范围之内。清·吴趼人《俏皮话·松鼠》:“若以我之同类,何以独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宁不欲一伸其自由耶?”
zhōng gòu zhī yán中冓之言中冓:内室。内室的私房话。也指有伤风化的丑话。《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汉书·济川王明传》:“不窥人闺门之私,听闻中冓之言。”
fǔ yuè zhī zhū斧钺之诛钺:古代兵器,像大斧;诛:杀戮,杀死。用斧、钺杀人的刑罚。泛指死刑。《庄子 至乐》:“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此乎?\'”
duō gù zhī qiū多故之秋多故:多变乱多患难;秋:指某个时期。指多事故多患难的时期。《金史·宣宗季下》:“今多故之秋,人才难得,朕欲除大罪外,徙刑追配有武艺善掌兵者,量才复用。”
jī yuán zhī gē击辕之歌击:敲打;辕:伸向车前驾牲口的长木。敲击着辕木唱的歌。指平民百姓的歌。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击辕之歌,有礼风雅。”
sàng jiā zhī gǒu丧家之狗失去靠山,无家可归者或丧失了主子、惶张惊恐,无处投奔者。《史记·孔子世家》:“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
jǐ zhī suǒ bù ān,wù shī yú rén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施:加,给予。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春秋·齐·管仲《管子·版法解》:“度恕者,度之于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fàn fàn zhī jiāo泛泛之交交情不深的朋友。宋·朱熹《朱子语类》第三十八卷:“朋友交游,固有深浅,若泛然之交,一一要周旋,也不可。”
shí zhī bā jiǔ十之八九比喻有极大的可能性。《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今天下之势,归韦温的十之八九。”
yī jiā zhī yán一家之言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学说或论着。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fù zhī shì shuǐ付之逝水付:交给;之:它。扔在流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清·汤斌《汤子遗书·请旨行取疏》:“亲朋为之惋惜:以为半生功名付之逝水。”
táng ér huáng zhī堂而皇之形容公然毫不隐讳地(多含贬义)。鲁迅《花边文学 “莎士比亚”》:“末一句是客气话,赞成施先生的其实并不少,要不然,能堂而皇之的在杂志上发表吗?”
yī rén zhī xià,wàn rén zhī shàng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惟圣人能行之。”
yǒu zé gǎi zhī,wú zé jiā miǎn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则:就;加:加以。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先秦 孔子《论语 学而》:“吾日三省吾身。”朱熹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yī mù zhī shì一目之士指见解片面,不能看到事物整体的人。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志雅堂杂抄》:“此书成于元代,道学之风甚盛,而能为是言,此是非之公也。近世一目之士,动以诋斥宋儒为莫逭之罪,亦愚甚矣。”
yǐ lǘ zhī wàng倚闾之望闾:古代里巷的门。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9回:“姑母接了此信,见了阿妹,也好放心,也免许多倚闾之望。”
bō fù zhī jī剥复之机剥复:《周易》的二卦名,剥落与来复;机:时机。盛衰、消长的时机。《周易·杂卦》:“剥,烂也;复,反也。”
tā shān zhī shí他山之石别的山上的石头。比喻能帮助自己提高见识改正缺点、错误的外力。《诗经 小雅 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yī niàn zhī cuò一念之错一个念头的差错。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8回:“守其在我,听其在天,是或一道,所怕者,磨易鳞,涅易淄,一念之错,终身之悔耳。”
zhòng shǐ zhī dì众矢之的许多箭射击的共同靶心(矢:箭;的:靶心)。比喻大家攻击的目标。清 谭嗣同《报贝元徽》:“今之原祸始音,必以合肥为众矢之的。”
sàng jiā zhī quǎn丧家之犬失去主人家的狗。比喻失去靠山;无处投奔的人。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47回:“忙忙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
wū yī zhī yóu乌衣之游《宋书·谢弘微传》:“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矅、弘微并以文酒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混五言诗所云‘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侄’者也。”后因谓亲属间文酒赏会为“乌衣之游”。《宋书·谢弘微传》:“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矅、弘微并以文酒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混五言诗所云‘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侄’者也。”
chǔ zhī chuò rán处之绰然处:对待;绰然:宽裕舒缓的样子。形容对待困难或紧急情况能显得从容坦然。宋·程颐《明道先生行状》:“人皆病于拘碍,而先生处之绰然。”
yī shí zhī xuǎn一时之选指某一时期的优秀人才。《新唐书·韦抗传》:“它所辟举,如王维、王缙、崔殷等,皆一时选云。”宋·曾巩《〈范宽之奏议集〉序》:“其所引拔以言为职者,如公,皆一时之选。”
wáng mìng zhī tú亡命之徒指逃亡的人。也称冒险犯法;不顾性命的人。亡:无;命:名;亡命:逃匿则削除名籍;故以逃亡为亡命;即逃亡;流亡;徒:一类人(含贬义)。《周书 郭彦传》:“亡命之徒,咸从赋役。”
shāng gōng zhī niǎo伤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怕的人。《晋书 苻生载记》:“伤弓之鸟,落于虚发。”
bù huì zhī biàn不讳之变不讳:死的委婉说法;变:变故。指人的死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申屠刚传》:“不讳之变,诚难其虑。”
dào xuán zhī wēi倒悬之危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端困难。《孟子 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yīng ruí zhī tú缨緌之徒缨緌:古代帽子下垂的结带。带帽子的人,指社会上层人士。汉·蔡邕《郭有道碑文》:“于时缨緌之徒,绅佩之士,望形表而影附。”
yún wù zhī shèng,qǐng kè ér qì云雾之盛,顷刻而讫盛:大;顷刻:一会儿;讫:完结。云雾再大,转眼间就会散净。比喻某种势力不会长久。汉·魏朗《魏子》:“云雾之盛,顷刻而讫;暴雨之盛,不过终日。”
chí yú zhī yāng池鱼之殃比喻因牵连而无端遭到的祸害。《剪灯新话 三山福地传》:“汝宜择地而居,否则恐预池鱼之殃。”
bù yì zhī diǎn不易之典不变的法则。南朝 宋 颜延之《赭白马赋》:“教敬不易之典,训人必书之举。”
děng xián shì zhī等闲视之等闲:无关紧要;之:它。把它看得无关紧要;不加重视。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
sàng míng zhī tòng丧明之痛丧明:眼睛失明。古代子夏死了儿子,哭瞎眼睛。后指丧子的悲伤。《礼记·檀弓上》:“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
hū zhī jí zhì,huī zhī jí qù呼之即至,挥之即去呼:召唤;即:就,立刻;挥:挥手。叫他来就来,叫他走就走。形容任意使唤支使。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9回:“潘金莲房中,养着一只白狮子猫儿……呼之即至,挥之即去,妇人常叫他雪贼。”
xiāo hú zhī yè宵狐之腋宵:通“小”;腋:腋窝。小狐狸腋下的毛皮。比喻珍贵的东西。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bù cè zhī huò不测之祸测:估计。估计不到的灾祸,多指死亡。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秦始皇九年》:“妾赖天而有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祸哉!”
hòu jìn zhī xiù后进之秀犹言后起之秀。《宋书·张畅传》:“畅少与从兄敷、演、敬齐名,为后进之秀。”
rú rù bào yú zhī sì,jiǔ ér bù wén qí chòu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鲍鱼:咸鱼;肆:店铺。如同进入咸鱼店,时间一长就闻不到它的腥臭味。比喻环境对人的熏染和影响。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